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我的堂二叔一一马遐令

我的堂二叔一一马遐令


马穗生  2021-04-09 12:14:01


【纪实散文】



    他是个好人!
    他是我的堂二叔,叫马遐龄。今年己96高寿。今天一大早,我弟马宝生打来电话说,我二叔己于2021年4月7日(农历二月廿六)20:40分卒于大同市云冈区口泉乡甘河村。于2021年4月12日(农历三月初一)出殡!听到消息,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二叔的音容笑貌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他的一幕幕往事在我脑海里翻腾……
    我爷爷亲兄弟仨,下来我父亲亲堂弟兄八人。我父亲为大,马遐令排行为二,所以我叫他二叔。二叔的故事你听我慢慢道来。


(一)


  
    他是个高材生
    我二叔、三叔(我亲叔叔马亿令)年龄只差不到一岁,哥儿俩同时上学。
    清朝年间,我们家就有三座“书房院”,属于"私塾房”性质的,因为我们的先祖在清朝道光年间就出过“举人“,“举人”后辈出过“贡生"“贡生"后辈又出过一个贡生和三个秀才,三个秀才办了三座“书房院"。民国时期,这些“书房院”仍以“私塾房”的形式沿继下来了。所以,我的祖父辈大都当过“私熟先生”,但是,他们的秉承“耕读世家”的家风家教,大家都要又学耕种又读私塾。到了“战乱年间”,就能放下书本,下田务农。
    我的这两位叔叔在村里读了几年私塾后,就赶上民国晚期一一解放前夕,这个时期,我们县城、和高山疃村已办城“完全小学”。我的两个叔叔同一年考上了“完小”。那时候,考上“完小”也是值得庆贺的大喜事。我听说过,我的曾祖父马青接到学校送来“喜报”(就相似于录取通知书),老人家高兴地送给送喜报的两个人一人一块“大洋”。那二人就把“喜报”贴在大门里边最显眼的地方了。我们小时候还看见过大门上这两张“喜报”呢!
    听我父亲说,我二叔比三叔(我亲叔)学习好,我亲叔脑子笨,但是学习肯用功,我二叔是又聪明又肯下功夫,所以说他是个“高材生”!


(二)




    他是水利局技术勘察员
    1950年,共和国刚刚建立,国家需要大量的文化技术人员,我二叔在县水利局当了水利技术勘察员。他在水利局一干就是十多年。这个时期,正好是国家大兴水利工程的时期,所以,我二叔在单位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技术骨干,是个吃香的“大红人”!据听说,山阴县的几个大型水库和洪水灌区图纸设计的前期数据都是他们测量的!
    记得有一年夏天,二叔回来了,还带回来了他工作用的仪器,我们几个孩子们非常好奇,非要看看不行,二叔就在院子里打开仪器的三角架,让我们站凳子上一个一个轮流从仪器的小孔往远处瞅,院子里的树木、蔬菜、花草看得很清晰!
    我们一个个拍手叫好:“好看,好看,真好看!”
    二叔说:“好看吗?那你们好好念书,长大了也当个技术员?”


(三)




    他后来成为“六二压”干部了
    1962年前后,国家的"62压"政策使他这位老实巴结的国家干部压缩回村当了农民! 当年比较奇缺的技术干部,家庭成份是下中农。他既然根正苗红,对工作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为什么会下放回村呢?
    俗话说:“老实人吃大亏!” 他就是吃了老实的亏!
    从60一62年国家"非常时期",他所在的单位要压缩干部,动员人人写申请,二叔架不住领导天天开会、日日谈心,他听了党的话,写了申请书。他的申请书被批准后才知道,人家没写申请的人很多!有的写了申请也沒下放回村。这时候,他才知道吃亏了! 背着行李卷,回村当了农民!
    后来,顶过压缩风,和二叔一块工作过的几个同事,有的当了副局长、局长,还有一位当了副县长呢!
    直到80年代期,"平反复职"大政策下达后,他才办了个退职干部手续,开始听说每月才能领几十元生活补助,后来涨到每月几百元、上千元。…… 但是,对于领到退职干部补助后二叔来说,他还是非常高兴的。他认为党和国家沒有忘记他。他忠厚老实地、发自内心肺腑地感谢政府!他认为,一个整天坐在家啥也干不动的老农民,还能白白领到国家补助款,这不是照顾是什么?!


(四)




    他靠吃苦耐劳硬撑起了一个家!
    二叔这位县城里的干部回村里当了大半辈子农民。连个农村大、小队队长都没当过。记得他只当过个小队副队长,不到一年就不当了。他的一肚子文化,一手好技术,一辈子好人品,埋沒在农村黄土地的锄头、汗水里了!
    但是,他靠吃苦耐劳硬撑起了一个家!
    他在村里一个劳动力养活“一女四男”五个孩子,除了第三个男孩夭折外,其他四个孩子都培养成人。我记得“四白”小弟没奶,二叔买了个奶山羊,用山羊奶喂大的。现在儿女四家的光景都过得挺好,成为“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记得大弟马祥生、二弟马宝生都是好学生,都是北周庄高中生,我那时己在这所学生当了高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我们就住在学校宿舍。二叔非常关心两位兄弟们的学习,有空就去学校问问他们的学习进步情况,反复叮嘱我与学校老师关心照顾他们的学习。我还是马宝生的高中语文老师和班主任,马宝生当时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只是那时大环境对教育不重视,教学质量不高,误人不少!后来马宝生在恢复高考后考中师范,还成为在职研究生。先后任大同市九中、十一中、北岳中学三所中学的正处级很有名气的好校长。其他几位弟、妹分別在铁路系统、矿区医院工作,听说光景都不错!
    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倾注了二叔二婶两位老人一生的心血,
    所以,晚年两位老人过上安逸幸福的生活不仅应验了“好人有好报”的公理,更是儿女们尽孝的结果!


(五)




    我对二叔的思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二叔和六叔马跃龄亲兄弟俩家在我四姑马兰英的帮助下,从南岸庄举家迁移至大同效区。 我也调到县城里工作了,所以,我经常思念他们!
    我第一次看望二叔二婶还是公社集体化时代,他们那里的集体经济比我们村里强多了。记得我听说他们田里的玉米杆高粱杆竞然点火燃烧了,而我们这里玉米杆连喂牲口都不够用,那舍得烧火?人家每个工分值1.3一1.5元多,我们这儿才0.3一0.5元!因为他们是大同效区蔬菜大队,二叔和二叔迁户口没几年,就分别盖了“上三下三“的砖木结构的瓦房独院!
    在二叔院子不远处,就是村集体种的西红柿、豆角之类,我们去了二叔二婶非要让我们住宿一晚,第二天一打早,我的四小弟马瑞生,我们叫他“四白”,就自己偷偷跑到村外摘了许多又大又沙的西红柿,送给我大孩马晨山,乐得晨山“四叔、四叔叫个不停!”那时,他俩都是十多岁的孩子呢!二叔乐呵呵地说:“你们俩,这是人不见根子亲的哩!”
    第二次是2017年5月天,我们夫妻俩和文生润兰4人专程从大同开车去看望二叔六叔两家的。
    二叔、二婶见了我们!满面惊喜,非得让我脱鞋上坑坐。还一脸埋怨地说:“人来看我们就不错了!买啥东西啊?瞎花钱!”
    我说:“婶子,这可不是瞎花钱!我中学毕业返乡回村劳动,去您家串门,您给我吃了两个玉米窝头!至今情意难忘啊!不拿点礼物,咋能空手看您?”
    二婶虽然80多岁了,耳不聋、眼不花,高声大嗓,笑声朗朗,除了有点驼背外,比我预想的要硬郎得多!倒是二叔有点显老,但是,还在临走时,把我们送出大门口,招手道別!
    离別上车后,我眼睛有点湿润。一闭目不由自主地又想起那两个玉米窝头来。
    现在人下饭店偶尔也要买个玉米窝头,那是白米洋面吃烦了,换个新鲜。我们那时,是饿得啥也吃不上,那才叫珍贵呢!
    于是,我懂的了一个真理:这世界上,得不到的东西才最珍贵!


(六)




    尾声
    家乡老辈人有句俗话:“人和庄稼一样,一茬顶一茬!” 现在,二叔走了,我也74岁了。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话,就是用二叔的故事、二叔的精神,传承我们“耕读世家”的家风家教:
    “耕读世家”要有两个信仰传承:
    上学读书的文化信仰;
    下地耕作的劳动信仰。


    二叔千古,
    信仰万代!


2021.4.9琼。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