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五寨八大怪

五寨八大怪

徐茂  原创
文韬史略  文史艺苑

2020年 9月13日


《文史艺苑》是山西文史研究者、爱好者联合创建的自媒体平台,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探访相结合,让文史研究的成果走出文献库房和专业圈子,不断通过新发现、新求证、新视野,挖掘遗珠漏宝,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鉴古知今,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一、地无一寸闲


坐绿皮火车从大同回五寨,列车慢是慢了点,但在悠然中能观赏沿途风光。今年天旱,庄稼出苗不齐,补种的痕迹明显。

列车嘶鸣着进入五寨境内,一派华北平原翠绿的景象跃然入眼。田野的绿色铺排开架势撞入眼帘,庄稼长势喜人。

五寨人没有辜负自然赋予他们的丰沛雨水,他们把庄稼地描绘得碧浪滚滚,五谷葱翠。

收眼近看,只能通过深浅不一的绿影分辨各家的地界。五寨人真爱惜土地啊,他们爱惜土地的情愫全然填补了地界的空白。

在五寨呆久了,你会发现,田头地埂,路边巷尾,墙角圪崂,只要有点儿土,就有人种几棵庄稼。五寨人对土地的吝惜与痴迷几近见缝插针,有土必种。我们见惯了人世间的色迷、财迷、权迷、网迷,不曾想还有“地迷”。

到五寨的农家做客,上厕所时,你不得不佩服五寨人对土地的利用之巧。旱厕所的四周都种了花儿,菊花、洋胡麻、海拿花、地雷花……艳丽耀眼,五彩斑斓。你正在方便,冷不丁向你飞来几只蜜蜂,窘迫局面就无法言说了。

在你嗔怪“地无一寸闲”让你陷入窘境的瞬间,风吹落的黄澄澄的葵花絮簌簌地钻入你的脖颈……

当村落的身影渐已远离我们的时候,当泥土的芬芳渐已被城市的霓虹灯光淡化的时候,还有这么一群人痴迷于土地,这是泥土的福气,也是造化的幸运。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二、“圪”“来”挂嘴边


五寨人说话,从感觉上来说,一个字:冲!咬字用狠劲,腔调呈直线,一种“铁板钉钉”的倔强,字字句句迸射的是铁凿硬石的火花。

这倒不为怪,任何一种方言都有它的独特性。不过,五寨人说话多用“圪”和“来”,颇为逗趣。

一大朝出门,两位熟识的女人相互问候:今儿个做甚圪呀?“圪”字咬得很重。对方回答:忙得来来,端豆腐圪呀。“来来”咬字却轻,飘然又上扬。

又问:娃娃送上学校圪兰哇?回答:瞎老汉圪拐的送得迟兰!对话虽然三言两语,“圪”字却没少用。

傍晚,楼门口,两人又碰面。性急的先发话:一整天没见你,扑儿的,栾(luan)甚圪来来?对方回答:接出娃娃来,二道河跳舞圪来来哇。又问:不应跳兰,圪捣的老汉不要呀哇?

跳舞刚回来的女人,大概还处于亢奋状态中,涨红了脸吼道:日能的他来来,圪出打蛋,不要我,南墙跟阴凉凉里圪蹴的圪哇!对方自己觉得有挑拨别人夫妻关系之嫌,安慰道:看你说的来来,两口子还是好好圪一打闹了哇。

男女青年谈恋爱,男的送女的到大门口,女的临进门回头低声对男的说:不应瞭兰,回圪洼,让我大大瞭见呀。男的回答:没事,我在圪崂崂里,黑天圪洼,你大大眼雾的来来,看不见我。

有了“圪”和“来”,五寨话才生气勃发,风味浓郁,飘散着朴实,倔强的乡土气息。

方言是语言里最活色生香的元素,方言是人们鲜活性情的最灿烂的呈现,方言最便于人们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三、圆菜赛锅盖


圆菜是一种比较普遍性的称呼,五寨人不叫圆菜,叫茴子白。超市里卖的圆菜,五寨人称其小茴子白。不见五寨人种的茴子白,就不可能理解五寨人为何称其“小”。

茴子白是五寨久负盛名的特产,晋西北流传一句俗语:五寨的茴子白,岢岚的葱,神池的胡油满街流。茴子白位列晋西北“三宝”之首,其名气之大可见一斑。

来过五寨的外地朋友,无不惊叹于五寨人种植茴子白的规模之大。田地里成片的茴子白延伸到地平线,望不到边。茴子白的外形极像硕大的荷花,一片片茴子白犹如一片片绿色的荷花,清纯而又不失雍容大度。

五寨茴子白之大,确实令人惊怪,说它大如锅盖,毫不夸张。据说有直径二尺、重达五十斤者。茴子白喜水,五寨恰是富水之地。在充足的阳光下,茴子白叶子一层一层往紧包,几十层,几百层,层层相裹,密不透风,瓷实滚圆。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唱到: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五寨的茴子白瓷圪丁丁。

驰名三晋的五寨大烩菜,茴子白乃必不可少的食材,如若使用超市里的圆菜,味道就走样了。

五寨茴子白之大,尽管得益于丰沛的雨水,充足的阳光,但主要原因是生长周期长。从树叶新绿的立夏到雪花飘飞的霜降,期间,日晒雨淋,霜打雪压,最终成其大。

世间万物,不经磨练,不经积淀,怎能成器?铁百炼而成钢,酒陈酿而飘香,鱼跃龙门而腾飞……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四、夏天穿秋裤


五寨人夏天也穿秋裤,不是他们怕凉,而是天气太凉。


五寨海拔高,背靠芦芽山。盛夏的傍晚,芦芽山的湿气顺着五寨沟呼呼而来,浑身冰爽,清凉透骨。中午还好,早晚不穿秋裤哪里受得了!


独特的天气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穿着,而且培育了植物的优良基因,也滋养着人们的身体和性情。


早晚温差大,出产的蔬菜质地厚实,味道香浓。芫荽、芹菜香味浓烈,香得女孩子都不敢张口。西红柿一辦开,绵沙润滑,特殊的香醇直冲心脾。


五寨人的情绪也像五寨的温差,对人温和时如若三月暖阳,熨烫的你舒舒服服;他们如若翻了脸,暴跳如雷,顷刻间,天寒地冻,大雪纷飞。


温差大,阳光足滋养的五寨男人,皮肤黑里透红,身板结实,立地如钟,颇能赚得外地女性的眼光。不过,两种美女最好别嫁到五寨。其一,身材特别曼妙者;其二,夏天爱穿花裙者。五寨天凉,穿衣较厚,夏天不能穿裙子,辜负了好身材,冷落了花裙子。


其实,五寨美女们穿裙子的时间也不短,整个冬天,棉裙子不下身,大概是对夏天不能穿裙子的猛烈报复吧。


上了年纪的人就看不惯眼,背后争相嘀咕:世道变了,冬天穿裙子,裤衩穿外面!


是啊,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令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正因为世界的瞬息万变,才丰富了我们平凡的生活,才使我们平淡的日子充满了五光十色的欢乐与忧愁。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五、闲人聚成堆


五寨到处都是闲人,大街小巷,公园田边,或三五成群,或聚集为片。吵吵闹闹,叫叫嚷嚷,十分红火。

老街边聚集闲聊者,多为退休人员。他们穿着整洁,手里时常拿着书报,谈论甚多的是名人轶事和国际局势。因为他们有文化,口才又不错,所以扎堆辩论乃家常便饭。

这帮老男人有时小孩般任性,比如中国和日本关系紧张时,他们就会认真地预判两国关系的走向。有的说打仗呀,有的说打不起来,两派之争愈演愈烈,最后竟然大打出手,一片混战。中日没开战,他们倒开战了。

小区门口的闲人,以女性居多。她们聚在一起,表面上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翻滚。她们要是有共同“敌人”的时候,就会亲密地互咬耳朵,恨不得把对手的“丑态”渲染的惊天动地。

一旦没有“共敌”,她们就会相互暗讽,彼此轻蔑,甚至指桑骂槐。总之,个个自认为本人聪明过人,别人一塌糊涂。这些女人们往往分成若干小团体,只不过每个小团体的成员轮换得很快。

田边的闲人皆为劳动之余的农民,他们要洒脱的多,率性的多。男女聚在一起,打打闹闹,几乎没有性别上的拘束。有时,几个四十几岁的女人,会把一个未婚小伙子的下身撕扯的一丝不留。

然后,众人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未婚女孩子捂上眼睛笑。热闹的笑声穿过玉米地,飘向远方……

五寨为何闲人多?人们为何喜欢扎堆闲聊?有人说,经济落后;有人说,民风淳朴;有人说,天性懒散……我说,甭管为啥,挺好的,日子就该这样过!

不知从何时起,城市里家家户户高档的防盗门,挡住了小偷的脚步,也隔绝了邻里的情分。地球变成了村,城市却变成了地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愈来愈遥远。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六、上下分不清


三岔镇位于五寨县北部,地连晋陕蒙,距县城32公里,是西煤东运的重要通道之一和晋西北物资转运的“旱码头”。

五寨地势南高北低,县城人去三岔,叫“下三岔”,这倒正常,因为从高到低一般叫“下”,比如,“下江南” “下南洋”。可是,三岔人去县城,也叫“下五寨”,这就有点儿蹊跷。三岔比五寨低的多,本该说“上五寨”才符合常理。

三岔人也怪,普普通通的“去哪儿”,落到他们嘴里就麻烦多了。除了“下五寨”,他们还说:“下河曲” “上岢岚” “出韩家楼” “磕儿神池”,诸如此类。这个“磕儿”,这里只能取其音,到词典里找表达这个意思的字,找不着。

话再说回来,三岔人究竟为何叫“下五寨”?说不清,只能简单推演一番。

“下”,五寨方言里有居高临下、闯荡江湖的意思。三岔“汇通三省”,交通优势显著。三岔人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心理上并不看重芦芽山脚下的县城人。他们去县城,挟裹着见识广、眼界宽的自信。

从另一方面来说,自信的三岔人去五寨,颇有“仗剑走天涯”的豪气、“兵临城下”的霸气。如果他们为生计而去,那么,他们一定要出人头地,而在县城里“混”,毕竟还是需要爬摸滚打,奋发图强的。

“上五寨”与“下五寨”,一字之差,境界不同。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它是人们情感、心理、性格的高度浓缩。自从有了汉字,人们的精神生活就更加五彩缤纷。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七、猪肉当主食


湖南人爱吃辣椒,重庆人爱吃花椒,皆名扬天下。如果不是被山西人爱吃醋所笼罩,五寨人爱吃猪肉的嗜好也该四海名扬。

上中学时,语文课文里有一句话:肉食者鄙。我用小钢刀把这四个字狠狠地挖了出来,因为我渴望顿顿有猪肉吃,而这句话好像是在骂爱吃肉的人。我在白纸条上写了五个字:肉食者不鄙,贴在书上挖下的那个洞里。

五寨人嗜好吃猪肉的程度,三言两语说不清,暂且用两个字来凑合着描述,那就是——“海啦”!

几个五寨人在杭州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柜台上摆着的一盘熟猪肉样品拿过来,每人撕扯了一大块,也不用筷子夹,手抓着,大快朵颐地吃起来,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小孩断奶刚能吃饭,但是还眷恋母乳,饿了的时候就嚷嚷:奶奶呀。也就是说,孩子吃不惯饭,仍然想吃奶。五寨的孩子不这样嚷嚷,先大哭一场,然后在妈妈的再三追问下,嘴里蹦出两个字:肉肉!

慕名到五寨的“老四猪蹄店”吃猪蹄,一进门,你会看到,本地顾客每人手里拿着一只猪蹄在啃。猪蹄红油油的,似乎很酥软,因为他们吃得很轻松,没有撕咬的动作。慢慢观察,你又会发现,吃客人均消费四五只猪蹄并不稀罕。五寨人哪里是在啃猪蹄,这和吃馒头有啥区别!


我是五寨人,当然也爱吃猪肉,不过吃不进去多少。我听过的,我相信确有其事的,吃猪肉最厉害的,一顿吃了六斤肘子肉,喝了五瓶啤酒。

梁山好汉武松,他在景阳冈打虎前,吃了五斤肉,喝了十八碗酒。相比而言,“五寨好汉”在酒量上输了一截,但在吃肉上,武二郎不是他的对手。

人之性情,造化赋予。我们活在这个世上,迎来朝阳,送走晚霞,也就那么几十年。爱吃啥,就吃吧;爱穿啥,就穿吧……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八、房子象庙宇


过去,五寨人住大瓦房,院子方方正正,房子高高大大。青砖青瓦,红柱碧窗;脊上有兽,屋檐滚边;冬暖夏凉,有益健康。建瓦房的主要原材料是木头,五寨背靠巍巍管涔山,有的是木料。

现在,虽然人们住楼房的愈来愈多,但村里有一部分人还是要住平房。平房不同于瓦房,它不用木料,全为水泥混凝土结构。五寨人的平房,仍然像过去的瓦房那样,又高又大,外地人说太高、太大,简直像庙宇。

五寨人喜欢造大房子,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文因素。

五寨雨水丰沛,特别是秋天,往往连续下雨可达十多天。此时,气温较低,早晚冷凉,湿气浓重。如果房地基不高,潮气上侵,屋子里就湿冷难耐,阴潮生霉。把房子建得高高大大,既阻断了潮气,又便于空气流通,还能接受阳光的普照。

五寨农耕文化发达,人们恪守“好出门不如歹在家”的生存准则。房子盖得高大结实,一代一代传下去,永守家园,世代沿袭。

过去,五寨人养了儿子,如果给儿子盖不起四间大瓦房,那么,儿子娶媳妇的希望就几近渺茫。如能坐拥四间大瓦房,媒婆的脚可就踩断门槛了。

传说,北宋女英雄穆桂英率军在五寨抗击辽兵,把穆家寨建房的技术带到五寨。从此,五寨人逐渐告别土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高大结实的大瓦房。

民间传说是生动有趣的,历史记载是呆板冰冷的,民间传说的魅力就在于它凝结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和诉求。

五寨人的大瓦房正在被高楼淹没,可爱的村落也愈来愈衰微。我们这些出生在农村的人,恐怕总有一天会找不到自己的老家。那么,我们漂泊的灵魂也就会没有了归宿吗?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作者简介:徐茂,山西省五寨县人,生于1968年,五寨一中语文教师。散文代表作品有《活在五寨》《西行散记》《古镇缘南校情》等。



留言之窗


*徐茂||五寨人
*徐茂||  记忆中的老物件*徐茂||南校三人行*徐茂||孙家梁大屠杀*徐茂||火烧高岭村*徐茂||五 师 颂*徐茂||蜡 炬 泪*徐茂||古镇缘  南校情*徐茂||家乡至味

山西文史交流平台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