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我们开始搞大串联

岁月的长廊 第五十五章 我们开始搞大串联

【山西】周三白  原创
2018-05-04

      在进入中学好长一段时间里,全国连续不断批判《三家村》和《海瑞罢官》,学校师生从围绕'清官'还是'贪官'讨论批判,发展为批判'白专道路'、'驯服工具论'等,政治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批判的大小字报,已经遮掩了校园的墙里墙外,讨论批判渐渐进入高潮。
      我们这些刚踏入中学校门的学生,并不懂得共产党和高层的内部斗争,这眼前的情况使得我们感到扑朔迷离,更多的是诧异和奇惊、更多地感到这是''反修防修''的大事,是党对我们学生的重视和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上纲上线联系批判老师和学生中的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资本主义、修正主义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大小字报逐渐增多,各种来自北京的政治''小道消息''在师生中偷偷地传播。
    《人民日报》以特别大的标题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号召进行'革命群众'积极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主席批示广播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总支书记聂元梓攻击批判北大党委和北京市委的可谓是全国的第一张'革命的大字报',并配发有评论员《欢呼一张革命的大字报》的文章,转述了毛泽东主席的批语,'这张大字报写得多好啊'、'大灭了资产阶级的威风,大长了无产阶级的志气。' 许多城市大中学校的学生纷纷响应党的号召,掀起以批斗校长老师为主要对象的'斗黑帮'浪潮。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宁武这个小地方也揪出了不少牛鬼蛇神,说他们是'三家村'的代理人,并进行了'戴高帽子'游行示众的批判斗争。揭发声讨他们的“罪行”。全县各个中学校立刻沸腾。受报纸宣传和报道的影响,酝酿了许久的学校师生,再也按捺不住革命的热情。他们立即行动起来,紧跟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奋笔疾书大字报和标语口号进行张贴,他们手举红旗和巨幅标语,高呼着震天的口号,走上街头游行。一夜间,学校大小字报和大小标语铺天盖地,声讨声援的声音和檄文犹如电闪雷鸣。校园好像投下了一枚重型的炸弹爆炸以后,充满了浓烈的火药味和呛人的烟云。''文革''逐步形成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和狂风骤雨。
       这个时候,'阶级斗争观念'又被加重强调,'家庭出身成分'再被重新提起。出身工农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再次受到信用,成为依靠对象,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和参加批斗活动的先锋。其它师生,思想压抑,言行谨慎,除被动参加一些批判活动,写一些已被公开点名批判对象的批判文章外,就是坐在寝室或者呆在哪个角落,默默地面对眼前和时空,将凄然和冷落掩埋在心中。运动到底向何处发展?上帝怎样安排这些牛鬼蛇神的命运?谁也说不清、道不明!
      文革运动一开始,全国大多数的人对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动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的目的意义并不了解,许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没醒过神来,他们不明白这次运动的对象是谁,凭着老经验认为,与过去的多次运动一样,自己永远属于打倒别人的人,是革别人命的人。直到几个月之后,林彪在一次讲话中透露: "文化革命是革那些革过命的命"。
      那些老干部才知道这场革命的对象其实是他们自己,他们当时根本没有思想准备,这些老革命的子女由于一直生活在父母的红色光环之下,仍然天真的认为''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像我们这些不太懂事的未成年还自信地认为:自己是天生革命的'自来红'。
      一天父亲从闫家村林场下乡回来,看见林局的围墙上贴出了批判局党委的大字报。根本没有当成一件事儿,他笑嘻嘻地回到家,一边脱他的外衣,一边问我学校的运动情况,很认真地对我说:"我们共产党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最后夺取全国政权;就是因为有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我们党最成功的一条经验就是广泛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教育子女上我也有许多不足,你们也可以写大字报批评我;只要你们说的对,我也会接受批评改正错误的。"
      看到父亲那样轻松、平和地看待运动和对他提出的批评,心中对他更加敬重。在父亲的鼓励下,我拿起毛笔给父亲写了两张大字报。内容是:父亲光顾工作不给我们辅导作业,致使我们成绩落后。还批评父亲脾气暴躁,不搞调查研究就随意责打我们,等等!
      父亲上班去了,我把大字报用纸夹挂在家里的墙上。下午他回到家,看了大字报哈哈大笑并说声: "写的不错,以后我一定改正"。
      说完还给我指出了好几个错别字,母亲说:"看也看啦,把墙搞的乱七八糟,快把这些大字报取下来吧!"
      父亲连声说:"不能取、不能取,还是多留几天吧,这也能反映我对孩子们开展批评的态度"!
      这些大字报在墙壁上保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又下乡了,母亲才把这些白纸黑字处理掉。
      文革运动步步深入,全国的大串联开始了:' 文革'大串联,也可以称作'文革'大串连;既是全国革命造反组织的联合,又是全国'红卫兵'小将的大连接。这个行动是全国进入'动乱'时期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开始自发形成,不是有关部门组织的。起源应该在1966年6月上旬。先由北大、清华等重点院校少部分人发起,逐步发展到全国。大规模的''动乱''也就正式开始了。
      8月18日毛泽东主席第一次接见红卫兵,10月1号我们在绵绵秋雨中的东寨中学操场观看了''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纪录片电影。在我们这个小地方,人们还不算敏感。'红卫兵'组织才刚刚组建,大部分贫下中农子女都申请加入了'红卫兵'组织,我们这些干部子女也申请加入,但迟迟得不到批准。其原因是:我们的父亲正在接受群众审查,等有了结果才能加入。
      这样的决定让我们大为不满,我和赵航南等一伙'自来红'闯入'红卫兵'司令部,大诉革命家族史,我们慷慨激昂,引用了不少报纸上的言词,终于说动了'红卫兵'头头;他给我们每人发给了一个'红卫兵'袖套、一个毛主席语录纪念章,上面写着'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填了一张表,就算是加入了红卫兵组织。
      第二天我们早早地来到学校'红卫兵'司令部,要求开一张大串联的介绍信,但司令部不同意,认为我们低年级学生应当留在学校搞'斗、批、改'。我们的态度非常坚决,就像当年革命志士在敌人的法庭上,大义凛然、口若悬河,表示如果不给开介绍信就是不答应。最后司令部还是让了步,同意我和赵航南参加第一批串联队伍。
      我们这支串联队伍共三十名同学;有二十名男生,十名女生,都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初中一年级的只有我一个。赵航南是管涔林局十三级高干赵桓的长子,在初二读书。他的年龄比我还小,是这支队伍最小的一个。
      在阎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自带铺盖从东寨出发,一路步行60里到了宁武城。在宁武招侍所免费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早来到火车站。那时没有候车室,只能站在铁道边等候。
      等了足足一个小时,火车终于开过来了。车停了下来,从车上下来很少一部分人。要上车的倒有成百上千,很多人连车门跟前也挤不过去,火车已开动了。要等下一列还需五个小时,挤上挤不上去还很难说。还是阎老师有见识,他告诉我们:"再走十五里就是凤凰村,那里有一小站没有人等车。我们不如到凤凰站等侯"!
      其它人都没出过远门,只能听候老师安排。我们顺着铁路又走了两个小时,中间还穿过一段山洞,终于来到了凤凰站。这个车站小的可怜,只有两间房子。除了我们这支队伍,没见其它人等车。眼看就要中午了,肚子饿的咕咕响,阎老师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的故事。极大地调动了大家的革命热情,好像自己也变成了当年的红军,为了誓死捍卫毛主席,肚子再饿也能冲!
作者简介
      周三白,山西省宁武县新堡村人,1951年出生在山西繁寺县城,就职于山西省林业厅宣传部门,曾获得过十项国家级电视作品奖,三十项省级电视作品奖,获得过省林业系统先进个人奖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省广播电视系统先进个人奖,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先进个人奖,国家林业科技普级先进个人奖。
编辑简介
      藏北蓝湖南省长沙市人氏,业余文学爱好者。期待与您在文字里相遇相知,一路同行。

岁月的长廊 第五十六章 太原之行原创  周三白
2018-05-05


    中午一点钟,火车终于来了!赵航南第一个冲上车门,我们像疯了一样往上冲!车窗都开着,我第一个从窗户爬了进去;又赶忙拉别的战友;只用三二分钟全部上了车。火车开动了,我们拥挤在一块、心中有无限的快意。车箱里吵吵嚷嚷,什么也听下清。只见阎老师汗珠子直往下流,他当年也四十多岁了,怎能和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娃娃相比。现在想起来他一定是饿得脱水了。
      又过了几个山洞,只听见有一个人喊:"红卫兵小将们:大家静一静,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为了活跃气氛、请山西大学文艺系的革命小将、为我们献上一首革命歌曲。大家拍手欢迎!"

悦耳的歌声'大海航行靠舵手'在掌声中响起,由女声独唱逐步变成大合唱。随着列车的节奏、一浪高过一浪。歌声在'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口号声中暂时停歇,几个山西大学的学生交给我们一大摞批判省委领导的宣传资料,让我们广为散发。我们不辱使命,见人就发,根本就不管该文所述内容是否真实,我们天真的认为,凡是用铅字印成的东西就不会是假的。

又过了一个多小时,火车来到了原平站。这是一个大站,火车需要加煤加水,足足停了二十分钟;要乘车的红卫兵和旅客成千上万。人流无限制地往车上挤,行礼架上爬着人;地上立茬着人;两人的坐位挤四个人。我怕被人挤倒,用手吊在行礼架上,腿一往下伸就踩在人家头上,只能悬空吊着。

吊了百十里路,我的两条胳膊又酸又麻,心想只要让我落地站上一会儿,就心满意足了。可是车厢拥挤,就这一点希望也无法得到满足。只能硬着头皮坚持、坚持、再坚持!



    不要看人家赵航南年纪虽小,但特别机灵,在人不太多的时侯他和我们在车箱中胡混,到了原平看到么多人往上挤,他就跑进卫生间,也有四个同学跟着进去了。那么小的卫生间挤进五个人,也基本是立着,但比起我们外面还是好的多。


卫生间很臭,赵舰南就把头伸出窗外。他用湖南口音唱着一首毛主席语录歌:"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就是这首歌,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勇气。我吊在行李架上一直坚持到了太原!晚上九点,火车才到了太原南站,人们像潮水一般往下涌;我忍耐到极限的双脚、才算有了落地的机会!我的胳膊有些肿了,怎也无法伸直,几个人拉着我下了车。

山汉进城,我们一行人对城市的一切都感到稀奇新鲜。举目四望、高楼林立,行人匆匆。离开七八年的太原己经大变样了!笔直宽畅的迎泽大街纵贯东西。在耀眼的路灯下,在浩如烟海的人群中,我们这一队山里人像残兵败将寻找着''红卫兵接待站''。大家忘记了疲劳,忘记了饥饿,总想快一点找到接待站的同志们!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五一大楼旁''红卫兵接待站''的牌子尽显眼前;这里的同志们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热情,打着哈欠给我们换了介绍信。介绍信上写着'太原六中接待红卫兵战友三十人'。

太原六中位于五一路红市街东头,步行半小时就到了!这里的战友倒很热情,他们为我们安排两个教室,一个住男生,一个住女生。教室打扫得很干净,地上铺着草垫子。己经过了吃饭的时间,街上的饭店也关了门。只能等到明天再吃了!

整整一天、受尽了颠沛流离之苦,却只吃了一顿早饭,一碗稀粥、两个二面馍馍。肚皮就像一张纸,摸上去空空如也。腰酸背痛太累了!饥肠辘辘,长夜难熬,一直饿到大天明。



早七点半,终于开饭了,稀饭馒头加咸菜。我吃了六个二两面的馒头,还喝了三大碗稀粥。


填饱肚皮,已是上午8点半,该革命去了。但具体上哪革命,革谁的命,我们这些山里人实在没谱。于是阎老师领着这帮人在学校周围瞎转悠,就奔那大字报多的地方。一直来到五一广场,大字报贴满了城市的所有墙壁。这里的人们什么也不干,就是写大字报。

在那个时代,所有物资都短缺,唯有纸墨笔砚应有尽有。只要你想写大字报,随便推开那个单位的门,要多少纸张都可以。只要不写反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人和事,就可以免费提供方便。

大字报贴了一层又一层,人多的地方墙上的大字报足有二三寸厚;只要风吹雨淋,整块整块就会从墙上跌落下来!收破烂的市民们都找到了吃饭的门路,推着平车在街上捡大字报,不用费事就可以捡上一平车。这让我们这些山里孩子十分眼红,无不感慨地说:"要是咱们有个城市户口就好了,靠捡大字报也不愁吃喝了。"   

记不得是什么原因了,这天30人分成了两帮。我和张兴民等几个人来到一处地方,看到正在排队卖直径1厘米多的毛主席像章,一人只能买两个。在那个人崇拜的年月,这种小像章也非常难得。我看到队伍排的已经很长了,前边人比较多,有些乱。张兴民突然灵机一动,到了前面对卖像章的人说:"我们几个红卫兵来帮助你们维持秩序"。

那个人看了看我们胳膊上的红卫兵袖章忙说欢迎。我们马上把前边没排队的一些人清理出去,秩序好多了。我悄悄的找到主任,要求多买几个像章。主任爽快地答应卖给我们每人5个。后来,这些像章带回东寨,母亲等家中人非常高兴。

张兴民是我大哥的小舅子,比我大一岁,在初三读书。因为是亲戚,所以经常在一起活动。我们溜达在上马街,兴民买了一个小喇叭筒,我买了一套竹制快板。回到六中住处,他吹喇叭、我打快板,其乐无穷!

TOP

岁月的长廊 第五十七章 参观刘胡兰纪念馆

原创   周三白   
2018-05-06

      中午12点,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们在六中住宿的300多名'红卫兵'排着长队领取饭菜,今天的饭菜不错,猪肉包子,海带汤。包子很大足有半斤,每人一个。海带汤随便喝,虽然有些不足,也能将就啦!饭饱汤足,许多同学眉飞色舞。说实话,在农村老家过年也不一定能吃上这样肉大的包子。
      吃过午饭应当休息,但大家都激动得睡不着。
      老师说: "今天可以自由活动,但不要走的太远,防止走丢了给大家找麻烦。"我们还算听话,三三两两往街上跑;我和张兴民还有另一个同学来到了钟楼街,这条街是太原最繁华的地带,虽然也贴满了大字报,但商店饭店还照常营业。这里有全市最大的副食商场,花花绿绿的水果糖,深黄色的槽子糕,浅黄色的鸡蛋糕,还有江米条,动物饼干等好吃的东西摆满了货架。最让我们流口水的是鲜红无比的山楂糕,真想买一点尝上一口。

身上只带了六元钱,花完了怎么办?思来想去舍不得;我想起了含心茹苦的母亲,为抚养我们从来舍不得吃一口好吃的东西,她历尽艰辛还不是为了我们;我又想起了亲密无间的兄弟姐妹,他们多想我回来时带回一些好吃的!忍了又忍终于打消了吃山楂糕的念头!

我们又跑了五一大楼、人民公园等许多地方,没有花出去一分钱。接着我们又来到迎泽大街看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上面写着打倒这个,炮轰那个;反正那些名字我们一个也不认得。

街上的人们大多戴着'红联'、'红总'、'兵团'等字样的红卫兵袖章。他们三五成群地辩论着革命和造反的话题。他们所说的我们有些听不懂,但是不管怎样,我们这些乡巴佬、山里人也沾上了'文革'的光,白吃、白喝、白住,不但应验了我的大名,还让我们提前100年、过上几天共产主义的幸福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吃晚饭的时间到了,我们三步并着两步走,按时按点吃了大馒头。吃过晚饭大家聚集在我们居住的教室里,谈论着一天的见闻,阎老师严肃地说: "我们参加大串联,是革命组织之间传经送宝,交流经验。并不是让你们游山玩水,逛大街,窜商店,你们要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请大家讨论一下,明天该做些甚?"

大家各抒己见,踊跃发言。有人提出:"到山西大学学习人家的斗争经验,回去大干一场。"也有人提出: "去冲击省委、省政府,看省里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到底是什么样儿?"

这时候,有一个女生站起来说:"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成千上万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踏着英雄道路走,我提议:到刘胡兰战斗过的地方缅怀先烈,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然后再进行其它活动!"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阎老师也同意了;第二天的行程就这样安排妥了。女同学们正要到自己的教室,准备休息。有一个人走了进来,他告诉我们说:"学校礼堂在放映电视,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电视这个词,有个同学问:"红卫兵首长,什么是电视?"那人一听把自己称作首长,眉面上展出了灿烂的笑容!他说:"电视是个新发明,和电影差不多,你们去了就知道了!"

我们急急忙忙向大礼堂走,总想早一点看到这新玩艺儿。进了礼堂已坐着不少人,在台子上有一张桌子放着有二尺宽,一尺高的黑机器,屏幕有十来吋;没有彩色,黑白画面上的人人不断跳动;走到近前看清楚了,屏幕的演员在跳'忠'字舞。这是我们第一次听到电视这个词,也让我们最早享受到了这个科技发明。有一个同学爬到我耳边神秘地问:"那些小人人是怎钻进铁箱里的?"我对他的问话无法回答,只能嘿嘿苦笑几声!

一直看到十点四十分,节目全部播完了,我们才回去睡觉,下一站就在刘胡兰的故乡云周西村。


中国共产党在长达六十年的革命斗争中、涌现出了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和战斗英雄。而最让人耳熟能详是黄继光、董存瑞、刘胡兰、邱少云四名特级英烈!其它三名英烈都是外省人,只有刘胡兰生长在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在革命口号震天动地的年代里,缅怀先烈,继承革命是我们这代青少年的必然追求。


  来到太原串联的第三天一早,我们一行三十人坐着公交车,向距太原85多公里的刘胡兰家乡行进;在当时交通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往文水县的公路还是比较平展的。车走了两个多小时,一转弯云周西村到了。这个村子不算大,大概有村民五、六百人。

刘胡兰纪念馆位于云周西村南部。馆舍坐北朝南。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镌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烈士墓前耸立着汉白玉烈士石雕像。馆内还有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烈士被捕处、斥敌处、就义处等,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典型教材。刘胡兰纪念馆前身为刘胡兰烈士陵园,刘胡兰就义10周年时落成并对外开放。1959年改称刘胡兰纪念馆。主要建筑物由毛泽东题词纪念碑、刘胡兰事迹陈列室、七烈士纪念厅、刘胡兰雕像、陵墓和观音庙等组成。整体建筑以纪念碑与陵墓为中轴线对称分布,凝重典雅,庄重肃穆。

纪念馆以纪念碑和陵墓为中轴作对称分布,馆内藏有烈士遗物74件。陈列室内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董必武、乌兰夫、郭沫若、谢觉哉的题词。

过大厅是陵园,刘胡兰的忠骨就安葬在北端正面高台上,台上柏翠松苍,墓上绿草茵茵;墓前是采用最优质湖南汉白玉重塑的刘胡兰雕像气宇轩昂,正气凛然,令人肃然起敬;西侧是碑亭,亭内陈放着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晋绥分团一九五一年给刘胡兰建的墓碑。

'刘胡兰纪念馆'主页上的文字是这样的:"刘胡兰,1932年10月8日生,乳名富兰。山西省文水县云周西村人。1945年进妇女干部训练班。1946年分配回云周西村做妇女工作,任村妇救会秘书,同年任五区妇救会干事,并成为中国共产党候补党员。1947年1月12日,她的家乡突遭军阀阎锡山的部队袭击,不幸被捕。面对敌人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后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时年15岁。牺牲后被中共晋绥分局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

听了讲解员的文字和图片说明,使我心灵深处感到无比震憾,无比感动。刘胡兰牺牲的时候年龄只有15岁,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面对敌人她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后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能像她那样面不改色心不跳么?回答是:很难做到!

我边听讲解转念又想:刘胡兰生长在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里,她面对的是惨无人道的国民党反动派。她表现出来的无产阶级大无畏精神,难能可贵又在情理之中。如果她生在我们这个年代,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对面的是和她一个战壕里走过来老干部,如果形成对立面,她又会怎样表现呢?

在我思想矛盾的时刻,讲解员向我们宣布一大好消息:"刘胡兰烈士的母亲胡文秀老人,在百忙中前来看望红卫兵小将,还要现场讲述刘胡兰的英雄事绩!"

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是很高的待遇,大家排好队静下气来,等待着这一幸福时刻!过了四五分钟,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走上讲台,她说:"红卫兵小将们:你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前来缅怀刘胡兰烈士。我作为胡兰的母亲,向你们表示感谢并热烈欢迎你们"!

老人从刘胡兰就义经过,一直谈到文化革命。我们在台下听到老人出口成章,心中无比敬佩。刘胡兰所以成为英雄,与母亲的教育也是分不开的。

在胡文秀老人的讲话中,我了解了一些细节:刘胡兰本来可以不死,如果她指认出一个共产党,敌人答应放她一条生路,还要奖她一百块大洋。她在生死抉择之间,大义凛然,为保护同志选择了死亡!

我边听边想:如果刘胡兰交出一个党员,或许她真的拿不到这些钱,即使她拿到了一百块,那等于拿一个共产党员的生命去交换,难道说一个人的生命只值一百块,难道同志的情意只值一百块,难道对革命的忠心只值一百块?

金钱,对于某些人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为了它,可以不择手段。可是刘胡兰却不屑一顾。这并不是说她不喜欢钱,关键是这钱是怎么来的,"君子爱钱,取之有道",而这一次,她认识到是一种无耻的交易。如果当时换了我,我也会像刘胡兰那样做的。

在现场教育中我知道了刘胡兰把对同志的深情、对革命的忠心看得比金钱更珍贵,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东西比金钱更珍贵,如友情,诚信……

我为我们的祖国有像刘胡兰这样的好英雄而骄傲,也许,我们的一生离不开金钱,在面临金钱和理想、信念选择上:应该学会放弃金钱,正确取舍,做一个合格的、大写的人!

在学习中我们还了解到这样一个事实:大家耳熟能详的烈士刘胡兰,并非被阎锡山军队所害,而是死于乡亲们的铡刀之下。在敌人拿枪威胁下,乡亲们用铡刀铡死了刘胡兰。而且,有几位目击的老人尚健在。如果愿意,刘胡兰的乡亲们完全可以隐瞒这段对他们来说或许不光彩的历史,但是他们没有,而是以这种''讲真话''的方式实现了对自身罪行的救赎和对少女英雄在天之灵的告慰。这一历史细节的披露,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与残忍,不但无损于刘胡兰的英雄形象,反而让少女英雄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可信,更加感人。

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应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有人都有权知道真相。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却很多都是没有细节的,或者都是剥离了“负面细节”的加工品。特别是涉及一些英雄人物时,我们看到的都是脸谱化的简单勾勒,所有的英雄看上去都那么像神,而不是活生生的人。这一方面使得英雄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看上去非常遥远,另一方面也大大伤害了历史的可信度和丰满度。

我们重新认识到,刘胡兰除了是一个英雄之外,更是一个尚未成年的普通少女,是那场内战的无辜牺牲品——无论是阎锡山的军队还是被刀枪逼迫下的的乡亲,刘胡兰都是死在自己同胞的铡刀下。

刘胡兰是人而不是神,她的感情世界和我们一样。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们:刘胡兰展示在外面的多是凛然无畏、至刚至强的艺术形象,实际在烈士的花季青春中也曾有过丰富的情感生活,她生前两次订婚,一次恋爱,牺牲后又经历过一场冥婚。

1946年初,她的家长按照当地风俗,将刘胡兰与邻村男青年陈德邻订亲。不过因这两个当事人都主张自由恋爱,于是友好商定各自回家劝说父母解除婚约。同年6月,刘胡兰被破格入党,不久又有人上门提亲。因男方当时在太谷县当学徒不常回家,刘胡兰以不了解男方真实情况而拒绝。当时的刘胡兰已经青春萌动,追求的是自主的恋爱和婚姻。

同年秋,解放军某团连长王本固作战负伤被送到云周西村休养,刘胡兰因常去为王本固做饭、敷药,接触多了,两人产生了爱情。在那个年代,身处封建思想比较严重的乡村,这种行为表现出的恰恰是一种反封建的思想解放。

由于战争环境险恶,加之刘胡兰年纪尚小,她与王本固尚未论及婚嫁。当时王连长只把一条毛毯、一支钢笔和一副眼镜送给刘胡兰家,算是订情的信物。伤好归队时,他又送给刘胡兰一块小手帕留作纪念。刘胡兰临刑前把这块手帕当成最珍贵的物件交给继母保管。

刘胡兰死后,由大伯刘广谦操持,曾按当地习俗和一起牺牲的石六儿阴配。1957年,刘胡兰烈士陵园建成,刘胡兰遗骨单独迁进陵园,冥婚至此结束。

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也是血肉之躯,每一个英雄都离不开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刘胡兰烈士生前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使得她的英雄形象更加可亲可信。一天的串联活动又要结束了,我们乘坐免费公交回到了太原六中。眼看天色已晚、该休息了!

TOP

岁月的长廊||第五十八章||大串联的冲击波

原创
周三白


      来到太原已三天了,我们惊奇地发现:在六中驻扎的各路红卫兵,就数我们这支队伍讲文明、礼貌]、讲秩序。不要看我们的大多数穿着大裤裆棉裤,中式棉袄。可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统一行动、统一指挥。今天我们又排着整齐的队列,向位于府西街的山西省委、省政府进发!
      省委、省政府是全省最高的权力中心。多少年来、平头百姓只能仰慕膜拜,哪敢随意走近一步!可今天不同了,党中央、中央文革给了红卫兵特殊的权利:只要戴上红袖章,想进哪里进哪里!门前的武警战士、威风凛凛,目不斜视,也只是个摆设而已。
      走到大院门前,举目相望:红墙碧瓦,铺栏彩飞,甚是壮观。从四面八方涌来的红卫兵排起队来进入院内,这里和其它地方没有两样,大字报也是铺天盖地。
      省委、政府大院曾是阎锡山督军府,站在省政府大院正北的梅山钟楼上,整个督军府一目了然。整个建筑坐北朝南,主要由门楼、前院楼房、渊谊堂、会议厅和梅山组成,占地面积有四五万多平方米。这里的房屋比较老旧,大部分是阎锡山时代留下的建筑,楼龄应该超过三十年了。

省政府大院的背面有块后花园,有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来是阎锡山的私人花园---梅山,那里有假山、有钟楼、以及神秘莫测的防空洞,据说是与东山的防空洞相连,解放前夕、阎锡山就是通过防空洞逃出被解放军包围的太原城,跑到机场坐飞机逃出太原的。

我们正为省政府大院的人文景观而流连忘返,有人提醒: "你们是来进行革命大串联,并不是来观景赏园;赶快去看大字报吧!"进入办公楼,人来人往,拥挤不堪。大字报上都是省委领导卫恒、王谦、王大任等人的滔天大罪。

有这样一篇大字报吸引了我的眼球: "卫恒等人是美、蒋特务,他们和美蒋的关系值得重大怀疑,在卫恒家中革命群众抄出了暗藏的蒋介石相片和反动传单,相片背面还有反攻大陆的行动纲领'';看到这些、使我们明白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性,一个省委书记是'大特务',下面还不知有多少小特务呢!

这时有位同学拉着我,要去看省委书记的办公室。

我们一直走到楼道的最里边;书记的办公室很大、足有三间房子。屋里屋外全贴满了大字报,我问周围的人:"卫恒那里去了?"

有一个40多岁的中年人告诉我们:"这段时间他们这些走资派忙得可厉害啦,在各个大型企业和大专院校轮流批斗哩!还有一些小走资派负责打扫院子和楼道。"说着他向外指了指说:"你所看到的那几个扫楼道的老头,原来都是省委、省政府的中层领导;如果有单位要批斗他们,他们就去坐喷气式;没有人来叫他们,他们就当清扫工;原来的清洁工都参加了造反组织,一下子奴仆变成了主人、主人变成了奴仆;这就叫'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谁也说不来、人能活成个甚?"

从言语中可以看出,这个人不是响当当的革命造反派;而是一个对''文革运动''持怀疑态度的人;只不过不敢明说而已!说心里话,在当时我并不喜欢这样的人,鬼鬼祟祟,说东道西。我认为,做人就应当旗帜鲜明,敢闯敢打,要么做一个响当当的造反派;要么就做一个死心塌地的保皇派,还显得有些气节!

在省委、省政府大院整整转了一个上午,对全省三个最大的''走资派''有了一些了解,他们被打倒的主要根源,并不是'特务'、'叛徒'等问题;而是跟错了人,站错了队;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受到刘少奇,邓小平的恩惠太多了!

山西是老革命根据地,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北方局长期驻在山西,基本上没有离开山西。中央和不少省、市、自治区的干部都出自于山西,或者是经过山西这块党和军队的落脚地和前进阵地走向全国的。

刘少奇、邓小平、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薄一波、安子文等人都在山西活动过,所以他们被打倒的时候,同山西的关系受到毛泽东的关注,并认为他们与山西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卫恒是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培养的典型。文革开始时卫恒被认为是坚决镇压群众的,毛泽东认为卫恒不行。所以毛泽东在1966年早些时候就决定了让山西省副省长刘格平取代他。

省委第一书记卫恒确实进步太快,主要是有一个坚强的靠山、中央组织部部长安子文。战争年代卫恒在安子文手下工作,对他的能力十分了解。

卫恒资格并不算老,1938年10月参加革命,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个人的仕途、不完全在于你的能力和工作表现,最主要的是:有没有坚强有力的靠山!有一张大字报这样写着:"山西任用干部,太行的天下,太岳的党,晋绥干部后娘养,晋察冀干部歇凉凉"。

这就是为什么一·一二夺权能够得到部分晋绥、晋察冀干部支持的历史原因。还有受过省委处分的部分干部也表示:'支持刘格平'。这一点在山西省革命委员会成立前后在使用干部问题上得到了充分印证。

在我长大以后,对中国革命史产生了兴趣;我看了许多县志,在太岳、太行的一些县份,三七、三八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大部分是地、市级以上的干部;在晋绥各县的三七、三八年老干部、除调往外省的,大部份在建国前夕的职务上原地踏步。

抗战时期宁武出了个民兵英雄张初元,在全国出名,建国初就担任了岢岚县委书记。到八十年代还是一个县常委。还有许多晋绥干部都没有多大出息;可是太岳、太行派的干部就不同了,如此说来,大字报对山西''文革''前任用干部的顺口溜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省委、省政府的大字报、我们看出了一些核心的东西。这就是帮派体系、权利之争;那些老一代革命家,都是坚定的马、列主义者,他们的信念就是要夺取政权,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他们是人、不是神,过去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和同志,在心理认识上出现偏差时,这些伟人也和一般老百姓一样,也会出现怨恨心理。他们和普通人不一样的是:权利太大,能把人往死里整。而一般人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最严重也只能是吵嘴打架。

权利这个东西人人都爱,只要你得到它就可以为所欲为。过去党的必修课[论修养]没改一个字就会变成大毒草,过去的亲密战友、坚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一夜之间、就会变成反革命修正主义。在最高当权者需要的时候,宪法、决议都可以变成一张废纸。这是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来太原串联已有七天时间了,我们先后到过了省委、省政府、太原市委、市政府、山西大学、太钢,太重等党政机关,大专院校和重点企业。所到之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抓'走资本主义路线的当权派'如强劲的风暴在太原席卷,似熊熊的烈火燃烧在三晋大地。

只用这几天的时间,我们这些山里人确实经了风雨,见了世面,心中似有一股强大的热流,奔腾不息地涌动在心田。天气越来越冷,可是革命热情和串联劲头丝毫未减。白吃、白喝又受抬举,从古到今那有这样的好事儿?

在串联的人群中,有的是闹革命来啦,有的乘势游山玩水,有的借机探亲访友。但大家都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和理由,'播撒革命的种子','捍卫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彻底揭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TOP

岁月的长廊||第五十九章 大批判与大辩论

原创  周三白
2018-05-08

        在这段时间里、夺权运动在全国迅猛兴起,造反派在这块土地上大显神通。大批大斗,愈演愈烈,更为加剧,无政府主义思潮随之泛滥成灾。      
      1967年1日14日晚,北风朔朔,夜色微茫,月亮高悬在头顶上,发出剌目的寒光。太原水泥操场,临时搭建了一个舞台。两根柱桩之间,高高悬挂着几盏不大的白炽灯泡,红底黑字的''大辩论会''横幅拉在上边。台下稠人广座,立无虚席,已挤满站着参与辩论和听取辩论的校内外师生和群众,黑压压的一片。广播陆续地播放着'红军长征组歌'等激越的革命歌曲,群众中不时口号针锋相对,喊声四起,不断唱起了'抬头望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主席'。这是保守群众与“造反派”开始施展的造势与对立。
      晚上八时许,随着《东方红》音乐的奏响,“最高指示”毛主席语录的宣读和齐颂完毕,辩论会开始。不等主持人和安排的发言人讲话结束,两派的群众七八个人就冲在台上,开展了一场争抢麦克风的战斗。你要先讲话,我要先发言;你要传达中央省市文件,我要传达''中央文革''领导最新指示讲话;你推我搡,高声呼叫,互不相让。台下无数拳头高高举起,或指向混乱的台上,或朝向阴沉的夜空,也是呼喊一片,显示对''文革''的忠心与派系的观点和力量。两派组织严阵以待,相互指责,这派说: "山西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发源地"、"卫恒是刘少奇修正主义在山西的代表人物";那派说:"以刘格平为首的革命委员会煽阴风、点鬼火,鼓吹反革命舆论,挑动“造反派”大肆搞"打砸抢'',破坏文化大革命,明目张胆反对党中央和毛主席"。
    在辩论中他们有的人满噙热泪,感情深重地宣读中央文革领导人的支持''讲话''和''小道消息''。会议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深情忧伤,时而又发生争抢一场。
      我们这些外地串联红卫兵,什么也听不懂,一会儿赞赏这派的观点;一会儿又觉的那方的理论也有道理;不管那方喊口号,我们都跟着喊!
      寒冬的深夜,与会的人们开始冷得有些颤抖。可是我们的心像火一样,热情仍然是那样高涨。没有人退堂,没有人离去。台上台下,遥相呼应,就像共同冲锋战斗在一个战壕里。造反派高喊着'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造反有理'、'誓死保卫党中央,誓死保卫毛主席'和'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等口号,鼓动加劲。还有此起彼伏、激情高亢颂读《毛主席语录》和高唱革命歌曲的声音。
      '保皇派'也不示弱,义正词严、据理力争,发动和组织在场的群众高呼"革命的站过来,反革命的滚下台!"    呼声排山倒海,如万马奔腾。一时间,整个辩论会场就像一锅煮开的烂粥,翻转沸腾。夜色乌黑,只有舞台上的几盏电灯和道旁的路灯在闪烁着昏暗的亮光。"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伴着这首''文革''中最时髦、最流行和会议最后仪式必须奏响和高唱的《国际歌》歌声,辩论会似乎在不分胜败的情况下而宣布结束。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耐雄纳尔,就一定要实现! 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
      高亢的歌声在夜空中久久回响,优美的旋律还在校园悠悠飘荡。人们慢慢散去,大字报栏前还有一些人群驻足观看大字报,还有不少人继续激烈地辩论着......
      1967年1月15号一早,六中革命委员会用大喇叭宣布:"全国来太原革命大串联的红卫兵小将们,今天下午三点在太原五一广场集会,批斗我省最大的走资产主义路线的当权派卫恒、王谦、王大任、贾俊,请红卫兵小将踊跃参加!"
       吃过中午饭,在六中革委会的统一组织下,我们排着三路纵队向五一广场进发。下午两点半,这里已是人山人海,大概有七八万人之多。主席台上红旗招展,正中悬卦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台下的人群手举红旗、校旗和巨幅标语,高呼着震天的口号:"打倒刘少奇"、"打倒邓小平"、"打倒土皇帝卫恒,解放全山西"。

整个会场、群情振奋。原省委第一书记 卫恒,第二书记、省长王谦,书记处书记王大任,太原市委书记贾俊,被造反派押在台上。他们都穿着黄布大衣,站在最前面,低着头,面色如土,两眼无光。在他们身后是主席台,台上坐着省临时接管委员会主任刘格平,副主任张日清,还有山西革命造反兵团、山西革命工人造反兵团、首都赴晋革命造反大队的''造反领袖''杨承效等人。

杨承效宣布: "批斗大会正式开始!"

刘格平首先讲了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意义,他说: "山西的领导权基本控制在走资派手里,无产阶级应该夺过来"!

接着下面是卫恒代表旧省委做检查,检查刚完声讨的声音和檄文犹如电闪雷鸣,会场好像被投下了一枚重型的炸弹,充满了浓烈呛人的烟云。广场怒声四起,有人上台施行拳打脚踢,坐“喷气式”。

什么是“喷气式”呢?执刑者两人分立两旁,将被执行者按头、推搡、再把被执行者的两臂就如伸展双翼飞行的飞机,俗称"驾飞机"。

造反派的行为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反对。台下“要文斗,不要武斗”的口号声此起彼伏,大会批判发言不得不中断。还有不少人冲上主席台上与主持大会的杨承效等人辩论,显示了部分群众对夺权的反对和对革命造反总指挥部的蔑视;批判会在一片混乱中结束。后来我们在有关资料上了解到:

文革开始时毛泽东认为卫恒是刘少奇线上的人,1966年早些时候就决定了让山西省副省长刘格平到北京,以便了解他的情况和过去受处分的事情。刘格平是个老资格,行政三级,1923年加入青年团,1926年入党,长期在白区工作,在北平草岚子监狱关押的时候坚决斗争,不在反共声明上签字。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山东工作。解放后担任过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全国人大民委主任,是受刘少奇一伙迫害的干部。

毛泽东对刘格平的印象很深,认为刘格平能掌握全局;还认为刘格平担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主任时在处理新疆少数民族和四川大小凉山彝族问题上反对王震和李井泉过火的做法,是对的,王震和李井泉是不对的。毛泽东说,山西就让刘格平搞吧,让他把山西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搞起来。

同年11月23日,刘格平给毛泽东、林彪、康生写信反映薄一波、安子文等人发表声明出狱,而他本人则如何坚持斗争和北平军人反省院的情况。12月,周恩来、康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刘格平谈话。周恩来对刘格平说,毛主席要你站出来,山西省委瘫痪了,你回去找省委的一些同志组织一个小组,把工作管起来,注意要抓紧经济工作,特别是山西的煤炭很重要。当刘格平表示不好办时,周恩来说:"不要紧,中央支持你"。

     1967年1月4日,中央文革小组组员王力、关锋受毛泽东委派在北京饭店与刘格平谈话。他们让刘先谈拒绝出狱的问题和受处分的情况,然后要刘格平回山西去,把革命群众组织联合起来,争取革命领导干部,把山西省革命和生产的大权掌握起来。还说毛泽东表扬了山西军区中将张日清,说省军区党委9个常委只有他1人主张支左,他是少数,可他是对的。你回去后要取得张日清的支持。

由此可知、全国最早的山西的夺权运动是在中央直接安排下进行的,根本不是民众自发的运动。这样的做法违背常理,自毁长城,谁也无法理解。

在太原串联只有十天时间,让我看到了'谎言说上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的现实。使我清楚了"世界上根本没有真理,强权就是真理"的现状!我想:'人和动物'、'奴隶主和奴隶'、'皇帝和平头百姓'能分出谁对谁错么?

自从1.15批斗大会后,在三晋大地到处抓'走资产主义路线的当权派',只要是第一把手谁也逃不脱!当你走到街上到处可以看到,拉着''走资产主义路线的当权派''游行的队伍,只见他们胸前吊着一块重重的打着红黑"XXX"的木牌,头上戴着白铁皮或马粪纸做成的高帽子,上面划着醒目的红"X",如同一个高高的喇叭立在头顶。学生们像驱赶着一群惊恐的羔羊,牵着他们在烈日下走出游进。

造反派手扶标语巨幅,敲打着锣鼓,拉着系绊走资派的麻绳,人们激情昂扬,口号声阵阵,这些被游斗的人群,形销骨立,黯然销魂,边喊着:"我是走资派"、"我是反革命"。围观的人群,有的低声谈论,有的瞠目而视,睁着一对大眼睛,有的躲在一旁,不时偷偷地发出一阵笑声。

看到这些批斗和游街的场景,我不得不想父亲的命运,他也是单位的一把手,能逃脱这次运动么?我心中的回答是:''不可能逃脱,因为支持看好他的副省长刘开基,省林业厅厅长李长远,都被打成了"走资产主义路线的当权派",父亲成了这条线上的一个小兵,能有好日子过么?

心中有了这个答案,言行自然小心谨慎,众目睽睽之下,还要表现为'无产阶级立场坚定'。在批斗会上,集会游行,我与大家同样的'激愤',高举拳头,高呼口号,只是没有以前那么发出最强音。看到游街示众,只在一边静静观看,不敢随意吱声。

1967年1月17号我们返回宁武东寨,看到的听到的比我想到的更为严重。从此我进入了'黑五类'的行列,开始走入水深火热中......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