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20多名北京知青重返山阴县捐书探亲侧记

20多名北京知青重返山阴县捐书探亲侧记
2018-10-16 09:56 来源:朔州日报 文 / 图 刘秀英    (点击: 289)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正值美好季节,北京知青纪念下乡插队50周年,从8月开始,陆续从京城重返第二故乡——山阴县,捐书、探亲做公益,9月27日,一行20多人代表全县20个村460名北京知青为县教育局、文化馆共捐书13000多册,受到县领导、乡镇代表等的热烈欢迎,28日回村探亲,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接待。



    知青们曾几次分别重返第二故乡奉献爱心。如白坊知青为村里捐资引资建校、修路等;罗庄知青1998年为罗庄小学捐款1.2万元,2015年为罗庄和县六小捐书共500多套,本次又与大家共同捐书;康庄知青为村里打了两口甜水井……,全县知青为第二故乡奉献爱心数不胜数。
    1968年,北京460名知青(北京四中、北京师大女附中的中学生,最大的20岁,最小的17岁)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潮中,从北京奔赴山阴农村插队落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洒一身汗水,滚一身泥巴,手上磨起了血泡,脚上踩起了硬茧,但从不叫苦叫累,顶烈日、冒风寒,晒黑了皮肤,磨练了意志,学会了各种农活儿,锄、耧、割等。除此外,如罗庄的知青还学会了泥瓦匠,打土坯,自己盖窑洞;学会了木匠活儿,割桌凳,自己做门窗。特别是看到桑干河水从门前流过而不能受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做预算、定规划、打报告,终于得到批复50千瓦变压器、电线、水泥杆、铝横担,他们托运到东榆林车站,然后人工运回罗庄。接着与村民一起上山拉石头、运水泥,材料完备,终于建成高管站,而全村土地受益,亩产提高三四倍,现在亩产最高达900公斤。建成高管站后,他们架线接电照明,从此告别了煤油灯时代,用电磨代替了石磨石碾。再如康庄知青白手起家,建了化工厂。有些懂医的为农民义务治病;他们能弹会唱,活跃农村文化气氛;教农民打排球、篮球;给村小学生授课;入党的、当村干部的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等。村村都有讲不完的动人事迹,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足迹无处不留。他们个个吃苦耐劳,白天劳动,夜间挑灯苦读,博览群书。年复一年,农民教给了他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传授给农民科学种田养殖等文化知识,与农民结下深情厚谊。他们将青春的汗水洒在了这片热土上,并留下永恒的功劳印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们在农村得到了锻炼,后来响应祖国的召唤,陆续上学、工作,个个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领导、科学家、专家、留学生、博导、工程师、教授等。虽离开第二故乡,但眷恋之情难忘,与第二故乡的联系从未间断过。如今虽两鬓染霜,但第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牵情。
    此行知青们还参观了县里文化旅游景点,耳闻目睹第二故乡的巨变,感慨颇深。他们祝愿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全县人民拼搏奋进更上一层楼!县领导也期盼他们常回家探探亲;乡亲们希望知青常回家坐坐热炕头,知青愿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火红。

知青——无悔的青春


原创: 郭松民   [郭松民的散兵坑]    10月17日


农村所有这一切进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居功至伟。


01


不少关于“知青”的作品,受制于市场社会的逻辑、“现代化理论”的钳制以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影响,总是不脱“伤痕”的窠臼,其中充斥着伤感、颓废和自怜自艾。

在笔者看来,无论这些作者的主观愿望如何,那些关于知青生活消极阴暗面的描写和渲染,已被个别用心良苦的人作为社会主义“黑暗”、党及其领袖“没干好事”的例证,同时也影响着一至两代人对共和国一段激情燃烧岁月的正确认识。

事实上,当我们拨开覆盖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上面的种种政治迷雾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一运动的历史合理性恰恰建立在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之上: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处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边缘的农业大国,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一个繁荣、富足、发达的农村与农业,需要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否则的话中国的工业就会失去市场,而要做到一点,必须有大量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参见农业建设,必须扭转近代以来,资源和人才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


02


知青上山下乡并不是从W@G才开始的,而是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只是在W@G期间达到了高潮而已。


20世纪50年代,随着“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农村兴起了合作化运动,农村缺乏知识青年的现实,被充分显示出来了——人们发现,单是合作社会计一项,农村就需要几百万知识青年,这还不算其他的诸如医生、教师,以及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缺口。


因此毛主席在1955年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就发出号召:


“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7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也明确指出:


“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03


新中国的前30年,农业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单是粮食总产,从1952至1982年间,也即合作社和人民公社时期,就以年均2.608%的速度增长,显著高于1983-2004年(大包干时期)的1.284%;棉花产量1978年则比1949年增长3.9倍;


1975年,中国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的产量分别是1965年的6.7倍和66倍;排灌动力机械增长4.9倍,用电量增长4.7倍,农业现代化装备水平进一步大大提高;化肥产量则从3.9万吨增加到869.3万吨。


城乡差距处于一种逐步缩小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即人民公社时期的社队企业)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中国之所以能够先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抓住西方制造业转移的契机迅速发展,农村能够提供大量受过初、高中教育的优质劳动力是关键因素。


这一期间,每年都有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他们在农村办教育、办医疗、办农业机械,农村所有这一切进步,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居功至伟。


https://y.gtimg.cn/music/photo_new/T002R68x68M000003kZlXx4Q5hEW.jpg

到农村去!到边疆曲!中央乐团合唱团 - 辉煌中央乐团革命红色经典((广阔天地)[/url]



04


相反的例证则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知青基本全部返城,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农村经历了一个“去现代化”的过程:

水利设施废弃;农机因为无人操作和使用而锈蚀、损坏;农村的教育、医疗等更是大幅度倒退。


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三农问题已经成了阻碍中国前进的一大问题。

而农村的凋敝,城乡的差距的持续扩大,导致大量青壮年农民以“农民工”的方式进城打工,使得中国由于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而被锁定在产业链的低端,长期无法顺利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无法缩小贫富差距,中国的现代化也因此迟迟不能完成。



05


无疑,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受益的当然不仅仅是农村,知青自身也是受益者,对很多人来说,上山下乡的确是一个接受“再教育”的过程。


首先,上山下乡使知青冷静地、较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国情,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


知青们亲身体验到中国城乡差别是多么大,地域间发展是多么不平衡,广大农村是多么贫穷。


他们的许多人立志要以自己的青春热血改变农村的现状,并为此抛洒了汗水,甚至有些人献出了生命,他们在改变中国农村贫穷落后面貌的社会工程中,尽了自己的努力,并取得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其次,知青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实践中逐渐聪明起来,深沉起来。


在农村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实@践活动中,他们增长了见识,练就了本领,学会了思考。


他们从农民乡亲们那里学到了勤劳、纯朴、善良、智慧和坚韧。他们并不否认农民身上还沉淀着祖辈因袭下来的消极因素,同时也认识到,正是这些农民,才是维系中国社会生存的基石。


许多知青尽管返城多年,仍同农民们保持着割不断的深情和联系。中国城乡之间,由于他们的存在而凝聚成一个有机的命运共同体,中国近代以来的城乡对立,前所未有变成了城乡融合;


第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更重要的成就,是为中国培养了整整一代人。


上山下乡使知青普遍养成了不甘落后、不甘沉沦、奋发进取的人生信念,他们生于城市,但却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和农村保持着密切的情感联系,他们在农村获得的锻炼,成为支撑中国崛起的重要精神力量



06


我们不要忘记中国近、现代历史所作出的这样两条基本结论:


第一,投身社会实践,与工农群众相结合,这是新中国知识分子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


第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传统。


在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处于关键时刻的今天,如何以新的形式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TOP

————— 2018-10-17 —————

longsh 10:39

[20多名北京知青重返山阴县捐书探亲侧记 - 今日头条: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612769915201913352/?iid=42849404080&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39730073&group_id=6612769915201913352&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


longsh 10:39

上了今日头条


longsh 10:41

这是山阴县的一个公众号制作的



————— 2018-10-18 —————

草木 10:18

[郭松民 | 知青——无悔的青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wNTYxMDUyMQ==&mid=2247485612&idx=1&sn=f619f13db876f6a2d58955cc1bd22e73&chksm=972f03daa0588acce772b0765e793bafa4db7f640678160bb705b25304f77fad4818ca51e501&mpshare=1&scene=1&srcid=10178QV3VNuROt11U9cvZh6j#rd]



————— 2018-10-23 —————

longsh 13:45

董盈学姐制作的相册,大体反映了本次活动的基本内容。下面是我的回复。
赞一个[强]谢谢学姐的相册,给大家展示了50周年庆活动的过程,弥补了未能亲历的遗憾,更感到了亲为的自豪。我们山阴知青虽然步入老年,力量依然强大,不忘桑干河边的青春岁月[玫瑰][拳头]

TOP

20多名北京知青重返山阴县捐书探亲侧记

【今日头条  2018年10月17日】https://m.toutiaocdn.com/i6612769915201913352/?iid=42849404080&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39730073&group_id=6612769915201913352&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from=groupmessage

20多名北京知青重返山阴县捐书探亲侧记


网信山阴 2018-10-16 10:04:35


秋风送爽,硕果飘香。正值美好季节,北京知青纪念下乡插队50周年,从8月开始,陆续从京城重返第二故乡——山阴县,捐书、探亲做公益,9月27日,一行20多人代表全县20个村460名北京知青为县教育局、文化馆共捐书13000多册,受到县领导、乡镇代表等的热烈欢迎,28日回村探亲,受到乡亲们的热情接待。


知青们曾几次分别重返第二故乡奉献爱心。如白坊知青为村里捐资引资建校、修路等;罗庄知青1998年为罗庄小学捐款1.2万元,2015年为罗庄和县六小捐书共500多套,本次又与大家共同捐书;康庄知青为村里打了两口甜水井……,全县知青为第二故乡奉献爱心数不胜数。

1968年,北京460名知青(北京四中、北京师大女附中的中学生,最大的20岁,最小的17岁)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大潮中,从北京奔赴山阴农村插队落户,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洒一身汗水,滚一身泥巴,手上磨起了血泡,脚上踩起了硬茧,但从不叫苦叫累,顶烈日、冒风寒,晒黑了皮肤,磨练了意志,学会了各种农活儿,锄、耧、割等。除此外,如罗庄的知青还学会了泥瓦匠,打土坯,自己盖窑洞;学会了木匠活儿,割桌凳,自己做门窗。特别是看到桑干河水从门前流过而不能受益,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做预算、定规划、打报告,终于得到批复50千瓦变压器、电线、水泥杆、铝横担,他们托运到东榆林车站,然后人工运回罗庄。接着与村民一起上山拉石头、运水泥,材料完备,终于建成高管站,而全村土地受益,亩产提高三四倍,现在亩产最高达900公斤。建成高管站后,他们架线接电照明,从此告别了煤油灯时代,用电磨代替了石磨石碾。再如康庄知青白手起家,建了化工厂。有些懂医的为农民义务治病;他们能弹会唱,活跃农村文化气氛;教农民打排球、篮球;给村小学生授课;入党的、当村干部的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等。村村都有讲不完的动人事迹,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的足迹无处不留。他们个个吃苦耐劳,白天劳动,夜间挑灯苦读,博览群书。年复一年,农民教给了他们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他们传授给农民科学种田养殖等文化知识,与农民结下深情厚谊。他们将青春的汗水洒在了这片热土上,并留下永恒的功劳印迹。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他们在农村得到了锻炼,后来响应祖国的召唤,陆续上学、工作,个个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领导、科学家、专家、留学生、博导、工程师、教授等。虽离开第二故乡,但眷恋之情难忘,与第二故乡的联系从未间断过。如今虽两鬓染霜,但第二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牵情。

此行知青们还参观了县里文化旅游景点,耳闻目睹第二故乡的巨变,感慨颇深。他们祝愿县委县政府领导带领全县人民拼搏奋进更上一层楼!县领导也期盼他们常回家探探亲;乡亲们希望知青常回家坐坐热炕头,知青愿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火红。

来源:朔州日报 文/图 刘秀英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