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记北京知青回第二故乡罗庄村

探亲之旅  感恩之旅  公益之旅

        ——记北京知青回第二故乡罗庄村


暗香盈袖 20:31



本报讯 (记者 冯怀成)10月18日到19日,曾经在薛圐圙乡罗庄村插队的12名北京知青重返第二故乡看望父老乡亲,并向罗庄村和山阴县第六小学捐赠图书共计500多套,价值近万元。
      1968年12月,北京四中和北京师大女附中的22名中学生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来到薛圐圙乡罗庄村插队落户,他们最小的还不到18岁,最大也只不过20岁,这片土地和淳朴的罗庄人接纳了他们。从北京的城市学生成为罗庄村的村民,这是一个人命运的转变,也是他们独立走上社会的起点,他们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值得记忆的年华。从1968年到1976年的八年间,他们将科学知识和新的观念带到了罗庄,也在实践中得到了磨练成长,成为人生旅程中的重要积淀。
    罗庄距离桑干河只有两里地,但是因为河床低,桑干河水数千年流淌而过,看着眼馋,村里的土地却浇不上水,庄稼产量很低,是十足的贫困村。村里也没有电,照明只是墨水瓶制作的土油灯。知青们希望改变村里的状况,多次到雁北区和县里,用真诚打动了雁北水利局和山阴县电力局的领导,筹到了50千瓦的变压器,特批了电线、水泥杆、铝横担,从大同用扁担挑着电线回到罗庄,与乡亲们一起跨过桑干河拉电线,引电进村,将电接入每一个窑洞, 结束了乡亲们祖祖辈辈靠煤油灯照明的历史,家家户户第一次用上了电灯,加工粮食用上了电磨。因为村里有了电,知青们策划了高灌站的建设,选址设计,做预算,去县里拉水泥,到山上拉石头,打眼放炮开土方,和老乡们一起建成了高灌站。桑干河的水浇灌了罗庄的大田,作物产量大幅提高。他们自己打土坯,盖窑洞,自己打桌椅板凳,自己养猪养羊养兔子,改善生活。和村里的壮劳力一起,春种夏锄秋收,看场看地,学习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参与战备公路的修建。将科学种田和饲养的理念带到了乡村,给村里引进了作物良种,引进了良种母猪,试验用秸秆制作糖化饲料用来养猪养牛,动手制作无菌箱,用培养基孕育粮食和土豆良种。还有的知青用祖传和自学的医术为乡亲们看病针灸,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为村里的小学校学生代课,传授文化。有一名知青在村里入了党,当了村党支部的副书记,还有两个知青当了生产队的副队长,参与村中发展农业生产,改善贫穷落后面貌的规划和生产农活的具体安排实施。因为得到乡亲们的信任,粮库的在粮食堆中加盖的木制大印由知青保管,要知道,那个年代,粮食是农民的命!他们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这里洒下了汗水,经受了磨练,与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父老乡亲教会了他们太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温暖了这些异乡游子,使他们能够更坚强地面对人生,山阴、罗庄村是他们的第二故乡。后来,他们虽然离开罗庄,当了工人,上了大学,考了研究生,到国外去深造,成为大学校长、教授、化学博士、外企国企民企的高管、著名医生、科学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成为不同行业的专家和栋梁之才,但是也仍然难忘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难忘这里的父老乡亲,他们时刻牵挂着、惦念着、回忆着这片土地、这里的父老乡亲,和第二故乡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过。1998年,插队30周年时,知青们曾经组织过一次回村的返乡之旅,为村中小学捐赠助学费用1.2万元。
    此次回到第二故乡,当他们听到罗庄目前已经成为山阴县的上游富裕村庄,因为村里自建的高灌站,成为国家末级渠系水利工程的最受益村庄,可以用7小时灌溉6000亩土地,亩产1200多斤,是当年亩产400斤粮食的三倍,很多家庭饲养奶牛致富,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当看到罗庄目前的状况,他们建议村干部要好好规划村子的建设,修好村内的交通道路,注意环境卫生,普及村民的健康知识,提高生活品质,实现新罗庄的欣欣向荣面貌。
    如今,他们都已年过65岁,当中有的头发已经花白,有的已经行动不便,拄上了拐杖,有两位知青夫妇刚从美国回国探亲,大家相约重续友情,重念旧情,怀着感恩的心,重返第二故乡,希望再看看这片土地,看看他们留下青春印记的罗庄。重新踏上这片土地,到曾经居住过的土窑洞坐一坐,到曾经参加生产劳动的土地上走一走,与曾经一起参加生产劳动的父老乡亲们叙叙旧,到他们倾力建设、已为罗庄村服务近50年的高灌站看一看,这里承载了太多的回忆。他们虽然身在北京,甚至遥远的异国他乡,仍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第二故乡的发展和变化,他们希望家乡比其他地方发展得更快更好,希望家乡的群众富裕文明,健康快乐。他们为家乡的小学捐赠图书,以此激发青少年的读书热情,激励孩子们好好学习,成为一个体魄人格健全的人,回报家乡,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