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反思文革 拒绝遗忘

反思文革 拒绝遗忘


——老三届同代人讨论会纪实






      2014年1月4日,一些在北京经历过文革的“老三届”中学生举行了一次以“反思文革 拒绝遗忘”为主题的讨论会。与会者主要毕业于北京四中、八中、师大女附中、师大一附中和清华附中。
      最近,原八中学生、当时的校“文革委员会”主任陈小鲁代表八中老三届校友向在文革中受到伤害的老师公开道歉。这一举动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其社会影响之大,远远超出了他们原来的想象。受此举的影响,远在美国的原师大女附中的校友叶维丽(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历史学教授)提议,女附中与陈小鲁等同代人共同举行一次讨论会,共同反思那段历史。她的提议受到了校友和一些同龄人,包括八中陈小鲁的热烈响应和支持。电子刊物《记忆》同意与女附中校友共同组织这次讨论会。
      文革初期,即1966年的8月5日,女附中校长卞仲耘被学生殴打致死,即“八五事件”。多少年过去了,女附中的校友们对此事仍保存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近年来,女附中的校友们对这一事件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因此,这次讨论会就从这起在当时轰动全国的事件说起。并对文革初期发生在北京的“红卫兵”运动,以及学生打老师现象及其根源等问题,进行热烈、坦率而深入的讨论。目的是呼吁我们的同龄人,乃至整个社会,直面那段历史,共同反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
     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原师大女附中的九位校友。其中有文革初期工作组在校时师生代表会负责人刘进、宋彬彬,还有多年来一直关注和研究“八五事件”的校友。她们毕业于女附中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受邀参加讨论会的除陈小鲁外,还有八中的计三猛,四中的印红标、吴迪,师大一附中的丁东、米鹤都,清华附中的卜伟华,文革史研究者邢小群,还有来自《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财经》杂志和《记忆》网刊的年轻记者等22人。人民大学研究党史的两位学者也参加了讨论会。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仅是那场运动的亲历者,也是国内对文革有着深入研究的学者,他们的著作近年来在海内外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女附中的校友们第一次面对媒体,公开就“八五事件”进行反思。
      讨论会由女附中校友罗治和《记忆》主编吴迪共同主持。
      罗治在开场白中介绍了这次讨论会的目的,她指出:弄清事实真相是反思的基础、前进的起点,捷克前总统哈维尔说过:要“生活在真实中”,否则生活在谎言与欺骗里,只能使人永远沉沦在中世纪的黑暗与恐怖中。
     上午的内容主要由女附中的校友介绍对八五事件的研究及反思情况。她们就目前的研究情况做了总结,并就其中的重点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她们还从历史学和法学的角度反思了这一事件。通过与会者的调查和研究,还原了“八五事件”的真相,以及近年来对此事的反省和深入的思考。 宋彬彬被媒体冠名为“宋要武”之后,对她有各种各样的传闻与误解。今天她除了澄清真相,更勇敢地站出来,深刻反省了自己。刘进和宋彬彬为她们当时没能保护校长和老师,没能阻止一些同学殴打卞校长的行为,表示了深深的自责和真诚的忏悔和道歉。
      多年来,女附中的校友们对“八五事件”的反思从来没有停止过,在2007年女附中90周年校庆之际,女附中校友们为了更好地记住这段历史,自发捐款为遇难的卞校长建造铜像,以反省自己,并警示后人。讨论会上,罗治介绍了女附中五百多位校友为卞校长捐款塑像的经过和感悟。女附中校友冯敬兰、顾湲、郝新平、李红云也作了发言。
      讨论会上,八中的陈小鲁介绍了他公开道歉的心路历程,并对女附中校友们集体还原八五真相的执着及反思表示赞佩,他说要向她们学习,争取如实还原八中文革历史,以告诫后人。
      几位文革研究者在发言中都谈到,在还原历史真相时细节很重要。并指出要从历史的深度、人性的高度去认识发生在中学生中的暴力行为。       丁东强调要分清当时最高层、中层和下层的不同责任,文革的发动者要负最大的责任。
      米鹤都说女附中校友们打破出身的界限,把过去所谓的“红五类”和“出身不好”的同学都团结到反思文革上来,是个创举。他也提出不要关门,而要开放式地反思。
      印红标提出反思文革要“普及”到现在的几代年轻人中,他们普遍不关心、不了解文革。对我国的当代史被割裂,导致极左思想回潮、美化文革的现象,值得十分警惕。
     卜伟华的发言要点是文革研究要注重事实考证,有一说一有错及时修正。邢小群等人提出师大女附中的校友们做的努力非常值得称赞,认为推动历史进步就要靠一点一点的不懈“拱卒”精神。
      讨论会最后由叶维丽作了总结发言,她说,虽然国内文革研究还很不深入,但我们要以历史担当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搞下去。现在从事文革研究的人不是多了,而是还很少。她呼吁,我们这一代人要直面历史,抢救记忆,拒绝遗忘。
      纵观整个讨论会,发言十分热烈,既有深入的理论探讨,也有不同看法的争论。与会者认为只有反思了这段历史,悲剧才不会重演。仅仅是几个人或一些人的对一个事件的反思是远远不够,现在需要的是公开的、整体的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富强。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