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大眼睛”是这样造就的(二)

发表于: 2011-06-01    来自: 北京市朝阳区




  




节选自李全著《大眼睛的希望》
走出大别山后,才知道自己名气大的出奇,全国人民都认识

        一个从大别山深处走出来的胆怯、拘谨、腼腆的小女孩,突然像是一个耀眼的明星走下舞台来到观众中间,四下望去,无数的闪光灯向她频频闪起刺眼的光,就像刚看完电影突然亮起了灯光,她不知道该往哪儿看,只觉得双腿有些虚幻,似乎落不到地上,一切都像做梦似的不真实……
        1996年4月,中国青年报社邀请苏明娟到北京参加45周年报庆活动。13岁了,她才第一次有机会去北京,苏明娟高兴得几宿没睡好觉,长了这么大,别说北京,就连县城她也没去过呀!妈妈带她到县城商店,左挑右选,用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给她买了一件鲜艳的、带拉锁的外套。这是她喜欢的样式,没有人知道,她迷恋了它好长时间,它的颜色像一面红旗早就飘扬在苏明娟少女时代略显苍白的天空上。晚上,妈妈在灯下给她缝了一条新裤子,又给她换上一双新布鞋,那是用手捻麻绳一针针纳鞋底做的,穿在脚上走路很踏实。第二天,团县委副书记王萍陪着她去县里的理发馆,特地把长头发剪短了,做成照片上“大眼睛”原来的样子,陪她上北京。
        火车徐徐驶进北京站,站台上密密麻麻地早就挤满了从各种渠道得到消息的摄影记者、电视记者,照相机、摄像机黑压压一片。解海龙和苏明娟已经有五年没见了,为了便于相认,他特地做了一张一米二的“大眼睛”照片,老远的举着。车门开了,记者们期待的目光里,苏明娟还没露面,“董浩叔叔”为首的一些名演员、主持人,却背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地出现了。主持人出镜习惯了,董浩一下车看到这么多记者,把墨镜一摘马上进入角色,笑容可掬地刚招了两下手,可记者们就像没看见似的绕过他,蜂拥着往后一节车厢跑。董浩嘴角的笑纹僵住了,扭头看见大队人马水泄不通地围着一个小女孩又拍又照又问的,定睛一看是“大眼睛”苏明娟。“董浩叔叔”赶紧弯下腰从镜头下钻了过去,用大牌主持的幽默自我调侃了一句:“嗨,敢情!真的明星来了,不是接咱的呀!”
        站台上这么一热闹,再加上解海龙又举着“大眼睛”的照片,这趟车的旅客们都知道是苏明娟来了,纷纷挤过来看,把出口都堵住了,挤在后边的人踮着脚伸着头,人们议论着:“哟,这闺女长高了!”“眼睛还那么大呀!”到了出站剪票口,剪票员一抬头,“嗨!”喊出了声:“这不是大眼睛苏明娟嘛!”解海龙插了一句:“您认识她呀!”剪票员快言快语道:“报纸上天天见,全国人民都认识!”
        接下来就是各种各样的活动:会议、参观、签名、游览。苏明娟初步领略了自己的出名程度和被媒体聚焦的滋味:
        一张照片是苏明娟和团中央的领导李克强、刘鹏等人的合影,表情局促的她被拥在中间。
        一张照片是在空军某部队,苏明娟头带飞行帽,坐在飞机上,看得出来,解放军叔叔给了“大眼睛”最高的礼遇。
        一张是在长城上,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簇拥着苏明娟,正在郊游的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大眼睛”,喜出望外地签名、合影,就像今天的追星族。也许是在同龄人中间,苏明娟第一次把圆圆的大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解海龙带苏明娟登天安门城楼,刚一上去,一个女同志一眼就认出她来了:“嗨!大眼睛!”兴奋不已地自我介绍说:“我是宝鸡一个工厂的团委书记,我们曾经用你这张照片组织大家给希望工程捐款,我们每人都捐了。我都捐了好几次了,能不能跟你合个影?”话语之间,好像没捐款就没资格跟苏明娟合影似的。
        到了天安门广场,迎面来了两个外国人,又把苏明娟截住了。他们用生硬的汉语说:“这不是中国的大眼睛吗?”两人搂住她“咔、咔”来了好几张,连声道谢,说今天有好运,见到了中国人见人爱的“秀兰•邓波儿”。
        走到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那天正好是俄罗斯总统叶立钦访华,长长的红地毯从人民大会堂的台阶上延伸下来,一直铺到广场前。趁着外宾还没到,三军仪仗队官兵正在抓紧准备。机会难得,苏明娟很想近距离瞻仰一下仪仗队的风采,没想到战士们也认出她来了。队形马上乱了,英俊潇洒的战士们纷纷迎上来抢着和苏明娟照相:“给我来一张!”“快,快,该我了!”合影不过瘾,还必须得单个照。身材高大的战士们或蹲或坐,一个个笑容满面地拉着“大眼睛”对着镜头,照完了还要拉几句家常话,一片爱怜之心难以言表。正在这时候,一位人高马大、一脸严肃的上校噔噔噔地走过来:“怎么回事?”一看是“大眼睛”苏明娟正在战士们中间,上校脸一板、眼一瞪,如扬汤止沸一般,热闹的场面刹时安静下来。战士们迅速地列队站好,上校把手里明晃晃的战刀一挥,猛虎般地一声口令--“向后转,齐步走!”一队人马迈着整齐的步伐“咔咔咔”地走远了。上校一扭脸,拉住不知所措的苏明娟,收起他的将军肚,笑咪咪地对解海龙说:“快快快,给我来一张!”
        随后他把苏明娟领到队伍跟前,一声“立正!”,全体官兵站成笔直的一条线,“刷”地扭过头来,“咔”地枪上了肩,每个人表情严肃,目不斜视,就像正式接受国家领导人检阅一样,一丝不苟,没有任何懈怠。就这样,个子矮矮的、紧张得不知该迈哪只脚的苏明娟跟着迈着正步的大个子上校,小跑一样地“检阅”了号称“中华第一兵”的国家仪仗队。

那次之后没多久,苏明娟又来到北京。1996年7月,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搞一个大型综艺节目,专门讲照片背后的故事。当“大眼睛”的照片出现在演播室的背景上,主持人倪萍侃侃而谈:“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自大别山深处的一双大大的眼睛,永远定格在希望工程的‘封面’上,也永远成为对教育的深切呼唤。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知道:‘大眼睛’就是希望工程的同义语,‘大眼睛’就是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这双渴求知识的‘与亿万人民心灵对话’的大眼睛,使中国收获了一种希望。此刻,‘大眼睛’来到我们的演播现场,和当年拍摄她的摄影记者解海龙一起,给我们讲述自己‘在希望中成长’的真实故事。”
        此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安徽金寨,县领导专门派车很隆重地把苏明娟的父母接到县城去看电视,并通知全县收看中央电视台节目。当乡亲们张大嘴巴、瞪大眼睛看着自家村里那个看了十几年的土里土气的山里女孩,带着怯生生的笑容,跟大名鼎鼎的女主持人倪萍一起出现在电视里时,高兴、惊喜得都有点不敢相信。
        金寨县的领导为自己家乡出了个“大眼睛”而深感高兴和自豪的同时,可能隐隐约约地意识到:不仅 “大眼睛”会吸引世人的注意,“大眼睛”的出生地--金寨,也会真的变成一块宝地。
        果然不久,宝洁公司为苏明娟的母校张湾小学捐款十五万元,盖起了“金寨县宝洁希望小学”,成为全乡最漂亮的楼房。
        全国第一个希望之星苏明娟在金寨,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金寨,全国第一所希望中学在金寨,全国第一个由希望工程救助而升入高校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在金寨,全国第一个希望书库还是在金寨--金寨县与希望工程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明娟所在的金寨一中高二(6)班被南京军区总医院设为“南京总医院班”,重点资助班里的39名贫困学生,总医院1000多名党员缴了一次特殊的党费,一份份充满爱心的特殊党费汇聚成3万元人民币,送到了这些贫困生的手中。

        几年来,金寨县累计接受全国的希望工程捐款2000余万元,援建希望小学64所,改造危旧校舍10余所,救助贫困学生1.2万名。该县被新闻界称为“全国希望工程的浓缩精品”, 被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授予“全国希望工程建设奖”。
     
           前任金寨县团县委书记王萍说:“苏明娟的成名对我县希望工程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的影响之大出乎意料。”

        苏明娟和解海龙成了莫逆之交。苏明娟几次到北京来,解海龙也几次到安徽去,两三年之内两人就见面4次,与此同时他们还保持着书信交往。信上苏明娟汇报她的学习情况、家里情况,表达她要努力回报全社会对她的关爱的心情等等。
        还是那次在中国青年报45周年报庆活动上,不善言辞的苏明娟大声说,“我想提一个要求,”热闹的会场一下了安静了下来,她对解海龙说:“不知道您同意不同意,我想在这里管解叔叔叫一声干爸!”解海龙没什么准备,猝不及防地红了眼眶,会场上风暴一样响起了掌声。
        另一次苏明娟来北京,是个冬天。她回家不久,解海龙就收到了她寄的三双棉鞋,每双鞋里还都塞着一双袜子。信上说她在南方用不着穿太厚的鞋,但在北京感到外边冻脚,她想着解叔叔可能也冻脚,就告诉妈妈。她妈妈在短短几天时间里赶着给解海龙一家三口做了棉鞋,千里迢迢地寄来了。鞋的样式虽然旧了些,可鞋底纳得结结实实,里里外外絮着厚厚的棉花,解海龙知道穿着这鞋踩到地上,一定会非常暖和。

        1998年6月,苏明娟到北京来参加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她以身兼数职的身份--学校、县、地区、省四级的团委委员,还是班里的支部书记--被安徽省推举为十四大的代表,而且是整个大会年龄最小的代表。
        在北京大约一周的时间,苏明娟成了十四大上最受欢迎的人,除了坐在人民大会堂里开会之外,不是被记者包围,就是和会议代表合影留念。出席大会的代表将近1400人,几乎每人都和她合过影,而且有的还不止一次。她一会儿被拉到贵州团,一会儿又被拉到云南团,各代表团几乎“巡视”了一个遍,集体照完了,还要个人照。苏明娟照相都快照晕了--在驻地照,在会场照,吃饭喝水时照,出去参观让人逮住还是照,好像要把这辈子的相都照完似的。照了个天昏地暗,可除了她把笑脸对着大家,大家把笑脸对着她之外,苏明娟都不知自己忙了些什么。
        照了这么多,可苏明娟自己几乎没得到什么照片,带回家的是一张六米长的大照片,那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体代表的一张大合影。当时,苏明娟站在前排,就在江泽民、李鹏、朱容基等国家领导人的后面,当江总书记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她,亲切地躬下身子,向她伸出一双温暖的大手的那一刻,她紧张得手心直冒汗,腿也有点打颤,小脸通红,想说的话忘了个精光。
        在这次团代会上,苏明娟当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此时她还差四个月才十五岁。
        1999年12月31日,那个世纪之交的夜晚,北京中华世纪坛如同欢乐的海洋,25000多名首都各界群众在这里载歌载舞,等候着新旧交替时刻的到来。苏明娟和全国各地选送来的30名少年儿童代表被安排在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前朗诵古诗。在欢乐、喜庆、祥和的热烈气氛中,江泽民主席发表2000年贺词,然后苏明娟和孩子们一起开始朗诵。灯火辉映、亮如白昼,“大眼睛”站在舞台的最前面,第一次直接面对如此多的听众,她忘掉了胆怯,忘掉了羞涩,忘掉了长期贫困生活郁积在幼小心灵深处的自卑和郁郁寡欢,她的大眼睛不再躲闪,不再低垂,闪耀着那么美丽、那么夺目的光芒,和升腾的烟花一样璀璨,与闪烁的激光一样灿烂。
        当新世纪的钟声敲响时,苏明娟和在场的所有人都欢呼着,焰火、巨龙、笑脸……汇成2000年最美的欢迎曲。狮舞龙腾,锣鼓喧天,看着一张张绽开的笑脸,听着一首首热情的颂歌,苏明娟深切地感到这个世纪之交对自己的意义--她知道自已的变化,她回不到过去了,回不到那种“无知没啥可怕、失学也可接受、愚味也能适应”的日子里了。她只能朝前看,她虽然已经感到自己的未来将是光明与阴暗相伴、得到与失去为伍,但她有不断向前的冲动,虽然她还很年轻、还很幼稚,可她的天空中有了希望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从已知的时空里升起来,朝未知的时空里升上去。
        她知道,那就是自己的未来。

TOP

发表于: 2011-06-05    来自: Unknown



这样的作品,这样的照片,非常给力呀。
继续,继续!
然后悄悄问一句:啥时候给咱签名原著?

TOP

发表于: 2011-06-09    来自: 北京市朝阳区

      回 1楼(longsheng68) 的帖子

      哈哈,如果能有再版——十年前出的书啊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