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知青配偶(2)——玉娃

甄玉娃,是“姐夫”里年龄较小的。与他媳妇“部长”(不长)吴欣月年龄相当。因为玉娃生得眉清目秀,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一股灵气。与娇小的部长很是般配。所以,他们的婚姻波澜不惊,没有什么“逸闻”传出。男欢女爱,人之常情。相遇了,爱了,结婚了,生子了。如此而已。1978年以后,结了婚的女知青都在当地给安排了工作。部长当了小学教师。


图片来源网络

这时,北京知青开始大量回京。据传,最早有几条规定:未婚知青,可病退、困退。大龄未婚本身就是一条。此外,还有离婚和丧偶两条。于是,双方都是北京知青的,办个离婚,回京后再复婚,一家人就都回京了。男方是农村青年的,有的办了离婚,女方带着孩子也回去了。大家都知道,回北京对北京知青是多么大的诱惑,几乎没有人能抵御这诱惑。部长的心乱了,玉娃的心也乱了。假离婚?搞不好可就弄假成真了!玉娃痛苦地踌躇了许久,一天、一天;部长惴惴地忧虑着,一夜、一夜。终于有一天,玉娃甩掉了手中的烟,一跺脚:“日他妈!离就离!你和娃娃回圪就行!”这是怎样的决心,这要怎样的肚量呀!这就是内蒙男人!那时,人们习惯于劝合不劝离,离婚手续很不好办。但再难也难不倒回京心切的知青。离婚证拿到手了。


谁能想到,因为离婚的太多了,北京市把这一条“暂停”了。这下就只剩下一条,“丧偶”了。离婚可以复婚,这丧偶怎么“复活”呢?玉娃、部长默默而对,一筹莫展。这“偶”不“丧”兮,奈若何?这时,又有人出了新招——假丧偶。就是,在农村不销户口,托关系开出死亡证明,火化证明,…… 所需要的一切证明。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什么证明知青开不出来!还有什么“假”知青不敢造。


有的人活着,可是他已经“死”了。如果你被迫成了一个活着的“死人”,你是什么心情?如果你不得不编排自己活得好好的丈夫“死了”,你的心怎能不哭泣?长话短说,按丧偶,部长带着孩子回京了,还是当小学教师。家里匀出一间小平房给他们住。“死”去的玉娃也跟着回来了,打零工。


刚回来不久,部长就去派出所开证明——结婚证明!然后两人回到内蒙,说是丈夫死了,又嫁给了小叔子。甄玉娃改名甄二娃又“复活”了,两人又领了一次结婚证。成了部长“新”丈夫的“甄二娃”有了新身份,在北京找了一份不错的工作。虽然还是打工,感觉强了许多。又过了好多年,政策更加宽松了,“甄二娃”以知青配偶的身份,把户口迁进了北京。只是大家都还是叫他玉娃。一直到现在,只要老乡聚会或遇到熟人,玉娃总是要大吐苦水:“哦还死过一或(回)了,火化证明都开出来了。日他祖祖的!”


不少人觉得,“姐夫”们回京是走了大运,占了天大的便宜。却不知他们在感情上、精神上受了多么大的折磨。他们其实是为了妻子和孩子,放弃了自我,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恐怕也是女知青不忍把他们扔在农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现在,旧房拆迁时,部长分了房。孩子也成家立业了。玉娃也算融入了这个城市,成了京城的一个比较幸福的老头。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知青配偶

作者:王海军


王海军(前排左)1971年元旦留影于北京

知青配偶(1)

——序

你可曾注意到,在泱泱京城生活着这样一个不打眼的群体,他们有一个独特的称谓——知青配偶。


四十多年前,他们并不是乡村的精英。或家境贫寒,或身有不足,或时运不佳,或怀才不遇。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成了打着光棍的农村剩男。这时,天上掉下些林妹妹,许多知识青年来到了农村,这些庄稼汉有幸娶得伊人归。有了女人的日子,有滋有味有底气。他们的光景渐渐殷实、美满,成了村民羡慕、赞叹的有福之人。


知青开始分配工作了,很多知青走了。在农村结了婚的北京女知青忠厚、善良,她们抹抹泪,留在了丈夫身边。知青大批回城了,这些女知青用种种不可思议的方法,把土得掉渣的丈夫带回了北京。这就叫做“糟糠之夫不下堂”。


很多人羡慕这些农民跟着老婆进了京城,他们自己却不以为然。只是为了妻子的夙愿,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土地,离开了辛辛苦苦建起的大正房。来到了喧闹的、拥挤的、陌生的京城。用他们的话说,这叫做“鸡嫁随鸡,狗嫁随狗。知青嫁了,就随着做个知青配偶。”


北京人却不是那么好当的。首先,住房、工作都是极大的难题。有的人回来后租房子、打零工,和外来务工人员没什么区别。加上亲友的歧视,邻里的侧目,社会的排斥,许许多多的压力沉甸甸的压在他们身上。他们不快乐!


于是,他们寻找着相同的人,聚到一起。喝酒,吃肉,说粗话,用家乡话骂着看不惯的人和事。这些昔日的庄稼汉子,噙着苦酒,赤红了面孔,大喊大笑地发泄着他们的苦闷。他们将怎样去融入眼前这个缤纷的世界呢?


我打算用几个实例说一说,这些女知青是用什么方法把她们的“配偶”带回北京的,以及他们刚回京时的艰难。插队纪实系列,还将继续慢慢写来。

注:1. 本系列博文,全都没有用真实姓名。2. 本人1978年就离开了农村,有些事发生在哪年,记得不一定准确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王海军


真金火炼自安宁


田小野



1998年初我回了一趟我插队的土左旗,住在女一中同学彭皓方的家里,她当时是土左旗的副旗长,她带我去看望了一些留在土旗的知青,多是嫁给农民的女生。回京后就有了《嫁给农民的女知青》这篇文章发在《中国妇女报》上。在武川县,也听到关于海军嫁给农民的模模糊糊的故事,那时还不知她叫王海军,只是说王力的女儿。14年后才在网上看到海军写的她自己的故事。


王海军

1998年5月,我在《中国妇女报》发表《嫁给农民的女知青》的长篇报道,用了第1版和第3版整版,这篇文章曾被《作家文摘》《文摘报》等多家报纸转载。在14年后的今天,我在博客上读到的一个人,这个人让我为自己当年的浅薄和偏见感到内疚。这个人就是王海军。一个1973年嫁给内蒙农民的北京女知青。浅薄是我发现自己其实并不真正了解这些女知青的内心世界,偏见就是对其农民丈夫的偏见,看到海军将他们当成自家兄弟般的抖落着他们的酸甜苦辣——这些“鸡嫁随鸡,狗嫁随狗”的农民丈夫——我才意识到,在知青返城大迁徙中沦为弱势中弱势的“知青配偶”,是最值得同情的。


尽管40多年前海军在日记里表白“我发自内心地衷心地爱上了一个农民”,我还是觉得当年如果能看到一线光亮,海军不会嫁在农村,嫁给农民。10年农村,贫病交加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虽然海军平和的笔调似乎在有意淡化苦难和悲惨,但一个北京女孩在冰天雪地的北疆独守除夕夜的孤灯;嫁作农人妇后冒着生命危险在农村自家的土炕上生孩子;为重病的农民丈夫请求点救命款遭遇羞辱和在羞辱面前的无助痛哭……都让我不忍卒读。1978年海军虽然考上了大学,可是为了农民丈夫和女儿的城市户口,她却放弃大学毕业回北京的难得机遇而挈夫将雏去了内蒙古的一个更加偏远的地方。……40多年后的今天,关于自己的农民丈夫,海军平淡地说:“我家老杨相貌尚好,不过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算不得出类拔萃的男人。我却视之若宝,为他付出了全部。”


真金火炼自安宁,是海军的父亲王力送给海军的诗句。全诗是这样的:

女儿海军自内蒙回京探亲1986年2月


心在玉壶洁似冰,

真金火炼自安宁。

英豪亦有天伦乐,

除旧布新情倍增。


注:女儿海军在内蒙插队十年,大学毕业后在内蒙教书,离家已经十八年了。


老杨家四妯娌,后排高个儿是王海军

这首七言绝句只有第一句用典,典出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以玉壶冰心自喻,是一种失意不失志的自信和自勉,在内蒙古生活18年的海军回京探亲,她从清澈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洁净的冰心以告慰父母,比任何人世间的思念都更能表达她的深情厚意。

附件: 您需要登录才可以下载或查看附件。没有帐号?注册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