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指”考
原创 韩丽明(听老绥远韩氏讲过去的事情)
2021.2.19
[attach]1772[/attach]
农历正月初十俗称“十指”,这天雁北及内蒙古西部,不仅家家户户要吃莜面,街头大大小小的莜面馆也会爆满。
记得儿时每年正月初十这一天,姥姥一早起来,把莜面和起后,捏成一个个小碗,一共要捏十二个。说是一年有十二个月,一个小碗代表一个月。捏好以后,依次摆进笼里去蒸。蒸熟后一揭笼,全家人都要围上来,看哪个小碗里的水最多。比如排在第六的那个小碗水最多,那就意味着六月份的雨水最好;假如第七个小碗的水也多,那就意味着七月份的雨水也很好;假如有的小碗里水不多或没水,那就意味着那个月雨水不好或面临干旱。以此估计雨水的多少,有一些敬畏天地的意识,是农耕心理的有趣遗存吧。
捏莜面碗,预测雨水的习俗,其实源于“填仓节”。东北满人通常是用谷面捏小碗,来预测雨水的。如今的填仓节,满人已不再用谷面捏小碗蒸了吃,而是改吃荞面条了;而晋蒙汉人则改吃莜面鱼鱼或窝窝,捏莜面碗的也日见稀少。
其实初十吃莜面,是一种口味的调整,是对莜面这种主食的感谢与敬重。一正月馍馍、面条、饺子、油糕,应当适时给莜面以礼遇。
初十俗称“十指”,似乎也不无道理。雁北及内蒙古西部的女人们搓莜面一般“十指大动”,即每手五根,两手十根。年轻媳妇们十指纤纤如玉笋,这“十指”无疑就是“十指露,春笋纤长。”“手如柔荑,指如削春根。”
后来才知道,对土地的珍爱,植根于农耕时代的虔诚。农历正月初十,汉族民间定为地生日。古代中国人信奉万物有灵,所以脚下的土地同样具有生命。有民谣道“年初十,地生日。有天还有地,比是爷娘不多异。人畜房屋都依地,米麦百谷都生地。菜蔬风味拿来祭,祭他生日他欢喜。人生忠孝与节义,地维赖以立,作事须求脚脚踏实地。”
农人爱土。因为石生于土,故这天又称作石头节。石头节,与原始人类的大山及石头崇拜有着源流关系。石头虽天然而生,却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伴侣。从远古取石为器,到用石修房盖屋、制碾制磨、装点美化生活,石头给人类的发展繁衍提供了无尽的帮助。因此人类感念石头的恩德,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石崇拜、石信仰等多种习俗。于是,初十祭石就成为了传统民俗文化中影响较大的内容之一。
正月初十这天,民间历来就有祭地的习俗。因为“十”与“石”谐音,故许多活动与禁忌都与石头有关。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习惯焚香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于除夕在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以前,禁止使用,即所谓初十不动石。初十这天还不宜动土,尤其与土地有关的农事及家事活动都得暂停。这一天,牛亦在栏棚里歇息,不负重。
有些地方还有这样的祭拜活动,即在初九夜里,将一个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初十清早由十名姑娘或男子,轮流抬着瓦罐奔走,如果石头始终不落地,预示新的一年将会丰收;如果石头落地,则预示着年成不佳。
除了为石头庆生,旧时民间俗信,还要在正月举行祀鼠活动,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七,有的地方在正月二十五,但多数地区是正月初十,与“地生日”“石子节”重合。
选正月初十这天祀鼠,是因为墙基用石头垒砌,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里的缘故。晋东南地区,习惯用谷面作蒸食,称作“石子团”。入夜,放置于墙角洞穴等处供老鼠享用。晋南地区则是在墙根放置面饼,以庆祝老鼠娶亲。晋中地区讲究“填仓馍馍,石子糕”,在老鼠嫁女的当晚,屋角、过道遍插蜡烛,将老鼠娶亲途经之路照得通亮。吃炒大豆发出嘎嘣的脆响,似乎是给老鼠娶亲放鞭炮。头天晚上,娃娃们还将锅盖簸箕等物敲响,为老鼠做鼓匠。
在晋北等地,有“惹下鼠神,一年为患”的说法。这天晚上忌点灯,忌说话。以免惊扰了老鼠的娶亲事宜。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为真,闹着不睡觉,要看个明白。大人们便接过祖辈的传说,对孩子们说:必须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趴在磨眼里,才能听到鼓乐声,看到老鼠娶亲的热闹场面。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当然不愿为,也就只好睡觉了。这个民俗,充分反映了历史上民间既恶鼠害,又恐鼠害的传统心理。
儿时,初十夜里,要在水缸和菜瓮旮旯里,点一盏灯,为的是给老鼠照亮一下喜房。雁北及内蒙古西部的女人们搓莜面时,还要捏一些花轿同时蒸熟,放在墙角瓮底等处,以备鼠郎娶亲时食用。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人们吃过晚饭后,都会早早熄灯休息,盼着把害人的老鼠早点嫁出去,再也别回来。祈求新的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
与老鼠娶亲的民俗相仿佛,晋中地区习惯在正月十三将米面撒在房屋顶上,供寒鸦啄食,祈祷这些鸟类不糟害地里的庄稼。
“老鼠嫁女”“老鼠娶亲”的年画和剪纸在中国民间视为“吉祥物”,过年过节时贴在墙上和窗户上。四川绵竹印制的《老鼠嫁女》年画,表现一伙老鼠掮旗打伞,敲锣吹喇叭,抬着花轿迎亲。骑在癞蛤蟆背上的是“新郎”,头戴清朝的官帽,手摇折扇,双目注视着一只大金箱,显出一副贪婪的样子。正当这伙丑类大摇大摆,招摇过市之时,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头大黄猫。前面鸣锣开道的一对鼠兄鼠弟,其中之一已被猫的利爪抓住,另一只则咬在猫的嘴上。此时,坐在花轿里的“新娘”,自知末日来临、泪流满面。这幅年画反映了人民鲜明的爱憎。
儿时夜半,我曾悄悄蹲在水缸的一侧偷听。但除了鼠兄鼠妹们享用莜面的声响外,并无丝毫迎娶的动静。及至成年,我才明白,这其实是个恶作剧。好像西方的圣诞老人一样,是大人讲给孩子们的童话,是成年人对孩子们的善意欺骗。
[attach]1773[/attach]
[attach]1774[/attach]
[attach]1775[/attach]
[attach]1776[/attach]
[attach]1777[/attach]
后记:
前几天网上有个“最美丽的遇”,不辩男女。他(她)在网上发文《古城大同节日与饮食——雁北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十直节》说:
十直节最早源于唐代, 起初并非在正月初十,而是各月中的十个日子。唐律规定:每月的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等十天中禁止屠杀牲口与渔钓,并禁止在这些日子中执行死刑,这些日子统称“十直日”,又叫“禁杀日”。后来又有了更为严格的十直日,《唐会要断屠钓》中说:“武德二年正月二十四诏: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钓。”
这便是十直日之来历,实际上正月全月都禁屠禁钓,所以正月初十的十直日在意义上有别于各月的十直日,它只不过是一个食素日而已。大同地域向以产莜麦而著称,昔日的民谚中就有“雁北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之说。雁北是大同的另种称呼,即雁门关以北之地。大同的莜面以左云、右玉、平鲁等西部高寒地所产者最为有名。莜麦耐寒、耐旱,适合高寒山地种植,其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还有治疗贫血、保持人体旺盛的生理机能的作用,吃了特别耐饥,是大同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十直日吃莜面除了食素食的意义外,还担负有另一项任务,要预测当年年份的好赖与雨水的多少。初十早晨的这顿莜面第一道工序要在初九晚上完成。初九晚饭后,女人们就开始和莜面,在捏莜面时不像以往捏什么都行,而必须捏与农耕有关的物件农具。首先是捏一个有底的粮窖,内中捏些代表粮食的小粒,然后再捏一一个长条的磨盘,上面点上12个小坑以代表月份。接下来就是女人们手艺的展示,各自能捏什么农具就捏什么农具,捏完这套农具之后,才捏当饭吃的圪捐儿(搓莜面条),这顿饭不捏窝窝(也叫汪汪或栲栳)。这天的莜面捏好后便只待次日蒸熟食用,有的还会当作供品来供神。
这位“最美丽的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用晋蒙俚语来说,真是“剃头洗 [attach]1778[/attach] [attach]1779[/attach] [attach]1780[/attach] [attach]1781[/attach] [attach]1782[/attach] [attach]1783[/attach] [attach]1784[/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21-2-22 13:31
作者: sgh 时间: 2021-2-22 13:33
欢迎光临 桑干河畔 (http://sgh.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