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康庄插友回村记 [打印本页]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3 22:22     标题: 康庄插友回村记

一位康庄插友2005年回村小住几天,在新浪网论坛留下一些照片。转发在此和插友们分享


再忆好图  元老会员   发表于:2005-05-14 08:40
      五一大假,回到30多年前插队(1968-1971)的村子(山西雁北山阴县康庄村,现在属朔州市)住了几天。(作者:stone555)
      一进村,就是五排排列整齐的砖瓦新房。八十年代初分田到户后,农民收入一下子发生了很快增长,在老村南面开辟了新区,盖了这几排新房。后来村里人称这片新房为“新农村”。这里包含的意思,既有换了新房的得意,又有仍住旧房的失落。

[attach]569[/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3 22:27

      经过这片“新农村”不远,就可找到当年知识青年住的老院。原是几间旧屋,分田到户后用不了那么多集体房屋了,那座院子卖给了富裕的村民,旧屋拆了,盖起了新砖房。

[attach]583[/attach]


知识青年院子
      北面是一块洼地,一下雨就积满了水。洼地北面高地上是村里的旧庙。我们在的时候这里是远近闻名的康庄小学。80年代,上面拨款在新村南头建了新校址,旧庙废弃,成了这副模样。
      原来庙东头有一个大院,是大队办公室和各生产队的库房,现在也不见了。
      可惜我这次忘了去拍新校址。当时人们都说,那康庄村是灰塌了(意思是坏透了),只有康庄小学和康庄知识青年是山阴县的两面红旗。

[attach]570[/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3 22:28

倒塌的旧庙
      有的墙壁已经倒塌,掉下的木椽、砖瓦却躺在地上,安然无恙。村里人说,有一年一个村民从大庙里捡走了几块瓦,家里就连续死了三头奶牛。
      为此,村民们近来一件心事就是得修起大庙。可现在村集体是无能为力,此类事只能依靠富裕户带头捐款。

[attach]571[/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4 16:45

旧庙南屋是个戏台,我们在那会逢年过节还在这里唱戏

[attach]572[/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4 16:46

近年村里一大工程是建了新戏台,开支来源是修高速公路征我村地补偿款中的集体提留

[attach]573[/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4 16:46

村里的制高点
戏台背面是个两层楼,用做村机构(我原以为叫村公所,其实是叫村民自治委员会)的办公室。
这里是村里的制高点,有什么事,干部就通过楼顶的大喇叭广播,和我们那会无异。我想上楼顶上拍两张新村旧村的全貌,办公楼上着锁,平日无人办公,也就作罢

[attach]574[/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4 16:47

这个篮球场也是用征地补偿款修的,经常有人在那里玩。当然,晒晒粮食也是个好地方

[attach]575[/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4 16:48

当年的小后生
大庙往南一带院落,多为我当时所在的第五生产队的社员所有。30年过去,院墙依旧,房屋间或换了新颜。我在五队当生产队长时,这个老汉是我手下的小后生,现在也白了头发

[attach]576[/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4 16:48

这老汉也是当年五队的后生,现在拥有一座小小的粮食加工“厂”

[attach]577[/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5 19:30

旧村部分,到处是类似的老屋,有的废弃,有的仍在居住

[attach]578[/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5 19:31

老屋虽旧,拖拉机可是80年代以后的新事物。我们那会偶或用下拖拉机,到公社拖拉机站去租.现在一部分富裕些的社员买了拖拉机

[attach]579[/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5 19:32

“老区”也间或有这样的新屋。全村200多户人家,新房旧房大概对半

[attach]581[/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5 19:34

从这张照片可以大体了解村里中上人家的摆设和请客的饮食:
30年中,一大变化是吃粗粮很少了,平日里也是白面、小米、黄米面为主。我们在那会主要吃的是玉米、黍子糕(连糠一起压成面),一年只分十几斤小麦

[attach]582[/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6 11:33

这一顿吃的是油糕(黍子去了壳压出的面就是黄米面,包上豆馅用油炸过就是油糕)。老乡认为白面大米比黄米金贵,可我不想吃那些,只想吃黄糕、油糕、莜面、豆面这些特产杂粮。一个老乡说改天叫我老婆给你蒸两个玉米面饼子吃吃,我说行,可到走也没来得及

[attach]584[/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6 11:34

康庄服务站
    去年建成的大运高速从康庄村东南经过。大同到太原之间,高速公路的服务站也在村地界。一共占地几百亩,补偿款要由县土地局、乡政府、村集体和农民四家分(实际上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土地补偿款由村集体和农民两家分,大约集体30%,承包土地的农民70%,国土局收的是征用土地的相关费用,这钱应由征地单位交,因为是修路所以这钱应该由国家交,而不应从补偿款中拿,乡镇政府不应从征地中得到任何收入。再忆好图注),据说分到农民手里一亩地只有几百元。
    好象意见也不大。我们那里地多、地贫。老乡说,咱这地不值钱。难怪康庄并非大同到太原的中间点,却把服务站修在这。我从村里回到朔州市,和一个领导说起这事,他听了一楞,说好象修高速一亩地国家给补偿2万元嘛

[attach]585[/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6 11:35

这个服务站比我见过的服务站大很多,它的另一个用处是战备机场,路面就是跑道,停车场就是停机坪。正式通车之前,北空调来几架飞机在这里实际演习过起落

[attach]586[/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6 11:36

走到村北,碰上两个开着农用车下地的老乡,车上拉着化肥

[attach]587[/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6 11:37

在下种之前,先在地上撒下化肥或农家肥,用拖拉机深耕。我们那会买不起很多化肥,底肥只用农家肥,化肥到庄稼长起来后才用

[attach]588[/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7 18:52

拖拉机耕得深,肯定好。想起当年为了说服村里接受深耕,几个知识青年可也花了力气

[attach]590[/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7 18:55

赶上这天家里小孩没人带,只能委屈孩子在野地里坐半天了。那天正好刮大风,我穿着毛背心还冷得受不了

[attach]591[/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7 18:56

55马力的四轮拖拉机,是目前雁北农村的“主战坦克”
这台车后面拉的是旋耕机,在深耕之后,前面的钢爪耙旋碎地上的大坷拉和头年的茬子,后面的滚筒将虚地压实。旋耕机对我还真是个新概念,那会都是靠人力拣茬子

[attach]592[/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7 18:59

旋耕机在作业

[attach]593[/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7 19:03

20-30马力的小拖拉机用来播种、锄草等。这里是一户村民请上拖拉机种葵花,一亩地大概要十一二块钱

[attach]594[/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7 19:04

一台车总要两个人跟着下种,一个人跟太累
这个孩子利用大假帮他老爸下种。老乡说,现在学生下地的很少了,家里舍不得用他们。我们那会学生放假不下地,学校都不依

[attach]595[/attach]


作者: 徐向东    时间: 2013-12-9 09:41

农民惨,官员贪,两家款,四家玩。主人成陪绑,糊涂肥若干。朔州领导说走嘴,数字大白将纪委。纪委我党监察站,若不作为太难看哟!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43

农民惨,官员贪,两家款,四家玩。主人成陪绑,糊涂肥若干。朔州领导说走嘴,数字大白将纪委。纪委我党监察 ...
徐向东 发表于 2013-12-9 09:41

孩子他爸

[attach]596[/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44

舍不得雇拖拉机的,还是用我们那会的老办法,牲口拉犁开沟,后面跟上人下种。牲口耕地只有几寸深,种谷类还凑合,种玉米效果就太差

[attach]598[/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46

一家三口自力更生,或者两家三口互助协作,是目前主要的生产方式,没有了那会地里的热闹。许多作业用了机器后,大大节省了劳力,在地里转半天,看不到几个人。我拍的地里的照片,是下了四次地,每次一个方向的。不过我看地有兴趣,是当生产队长时养成的习惯

[attach]599[/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47

这是种玉米。拖拉机拉的是播种复膜机,先盖上薄膜,那两个红轮子每隔1尺2寸打一个孔,下上两粒种子,最后面那两个斜向的轮盘复上土。后面再有一两个人,把没复好土的地方再复好。这个复膜的过程我也是头一次见,开了眼了。复膜的作用很直观,保温保堤

[attach]600[/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48

这个跟在复膜机后面复土的当时是三队长,是身强力壮的一条好汉。现在身体不行了,自己说是“喘不上气”。
这一带是盐碱地,水质不好,是肺气肿的多发地区。我队的副队长前几年因患肺气肿,痛苦难耐,服了毒药

[attach]601[/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49

两家请了两台拖拉机种玉米,一共六七个人,地头居然停了三辆摩托,牛得很

[attach]602[/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50

他和我说,前些年一次几个人打闹着玩,把腿骨伤了,自那以后就靠养羊为生了。今年养了60多只,一年有万把块钱收入,在村里也要算好人家吧。
村里能致富的首先还要靠吃苦,现在地里用工大大减少,很多人闲下来无非聊天、打麻将。远离富裕城市的北方农民,往往安于现状,对社会来说,多是良民;可是------

[attach]603[/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51

许多人家养着奶牛。山阴县养奶牛是一大特色,牛奶由蒙牛公司或县里的奶厂收购。高产的奶牛一年毛收入有万把元,当然投入也不低,好牛前几年要一万大几千元一头,每年喂养也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现金(买饲料等)

[attach]604[/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53

这是我村最大的牛场,50多头牛,投资近百万。可能是牛的品种不好,也许还有喂养的原因,总之奶产量低于合理水平,继续办吧,入不敷出;卖牛吧,眼下就赔老本,两难

[attach]605[/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9 18:54

村里也有几个致了富的,照片左一的这位当年在村里就能受苦,80年代以后先是出去当建筑工,后来自己包工,再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物业----这是在他承建的2万平米商品房的工地

[attach]606[/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14 17:14

跟帖中的旧年宣传画

[attach]607[/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14 17:15

[attach]608[/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14 17:30

[attach]609[/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15 12:35

[attach]610[/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15 12:36

[attach]611[/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15 12:37

[attach]612[/attach]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15 12:38

[attach]613[/attach]


作者: 徐向东    时间: 2013-12-30 14:10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即是一年。小龙一三逶迤,奔马一四将来。展望未来美好,敬祝各位同乡。身心健康首位,幸福安乐吉祥。
作者: sgh    时间: 2013-12-31 10:31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即是一年。小龙一三逶迤,奔马一四将来。展望未来美好,敬祝各位同乡。身心健康首位,幸 ...
徐向东 发表于 2013-12-30 14:10

各位插友新年快乐






欢迎光临 桑干河畔 (http://sgh.joinbbs.net/)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