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神池忆旧丨童年忆事

神池忆旧丨童年忆事点击免费关注→
[url=]神池城市在线[/url]
2018-12-29

难忘的童年时代,曾给过我们最纯真无邪的天真烂漫。

——题记




乡村四季


我的故乡南庄子村,位于神池县城西北五公里,过去是九姑村陈氏财主的“田庄”,因位于九姑村的南面,所以叫南庄子村。全村八十多户,三百多口人。三千多亩土地,和九姑、马连塔、前窑子村共同形成方圆十几里的小盆地,是我县朱家川河的发源地之一。村庄有一条三里长的沟形似卧龙,村民依沟而居,散落在沟道两旁的土窑洞里犹如龙腹,全村男男女女都是龙子龙孙。

故乡群山环绕,绿树成荫,风景秀丽,景色宜人。“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村庄坐落在群山怀抱之中,黄土地上特有的榆树遮天蔽日,郁郁葱葱,把整个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冬去春来,春暖花开。当春风吹醒了沉睡的大地,积雪消融,小草破土,一场春雨过后,迎春花、桃花、杏花踏着春的脚步相继盛开,乡村的田野“万紫千红总是春”。那家家户户的院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但是,最引人入胜的是榆树钱,在人们欣赏桃花红、杏花白的时候,榆树花不知不觉地悄悄开了。当你发觉时已是满树金黄,层层叠叠,果实累累。放眼望去整个村庄层林尽染,一片金色。一串串榆钱芳香四溢,鲜嫩脆甜。小伙伴们三五成群地爬到树上,尽情地享受美味佳肴。

每到夏季,乡村湛蓝色的天空,白莲花般的云朵,野外碧绿如洗,绿色的田野里,绿油油的禾苗犹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射着五彩光芒。油菜花金光灿烂,土豆花洁白无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那粉红色的豌豆花,“万绿丛中一点红”,放眼望去,豌豆地里,竞相争艳的豌豆花瓣像一只只轻轻憩落的彩蝶,色彩斑斓,微风吹来,豌豆苗起伏荡漾,随风舞动,仿佛许许多多花蝴蝶展翅欲飞。花谢之后便长出一串串翠绿的豆荚来。轻轻剥开便露出一个个圆圆的豌豆来,放在嘴里轻轻一嚼,甜甜的,脆脆的,嫩嫩的,生津止渴,爽口极了。记得小时候读书放学回到家,肚子饿得饥肠辘辘,肚皮贴在脊梁上,看到地里青翠欲滴的豌豆,饥饿的刺激和食物的诱惑,馋得口水直往外流,迫不及待地跑到地里去摘又甜又嫩的豌豆荚饱口福充饥。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随着秋蝉的第一声鸣叫在村里响起,不知不觉间,时令已进入初秋。蓝天白云下,大雁飞过天空,阳光明媚,秋高气爽,放眼望去,乡村的秋天像一幅多彩的画廊,铺展在四处飘香的土地上。蚱蜢在田野里飞来飞去,蛐蛐在草丛里叫个不停,像是在祝福这个丰收的季节。金黄的莜麦麦浪滚滚,随风荡漾。褐黄色的葫蔴果实累累仿佛颗颗珍珠,黄澄澄的谷穗好像那狼尾巴。但是,最难以忘怀的是烧土豆,捡一堆干柴,掏几十颗新土豆。蓝蓝的天空,袅袅的炊烟,红色的火苗,噼里啪啦的烧柴声,多么令人陶醉!土豆烧熟了,用石块刮掉烧焦的黑皮,露出焦黄的硬壳。焦黄的壳脆香,白沙的瓤绵香。一口土豆,一口大葱,一口咸菜,一口水,美味可口,香飘四溢。到如今,每到秋季我都要抽时间回老家吃一顿烧山药,回味儿时的味道,分享童年的时光。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霜降将至,草木泛黄。深秋的风把季节的信息捎带到漫山遍野,绿草和树叶有的变黄,有的变红,由浅入深,五彩斑斓。秋风吹来,飘飘洒洒的落叶像满天飞舞的蝴蝶随风落满大地,强劲的西北风又把大地上的落叶吹的干干净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秋去冬来,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为大地披上了银白的素装,把整个大地包裹得严严实实。银白的山梁,银白的沟壑,银白的田地,乡村大地到处是一片银白,在阳光的照耀下,煜煜生光。大雪覆盖的乡村,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青烟袅袅,鸡鸣狗吠。孩子们在雪地上滚雪球、打雪仗,在院子里堆起一个大大地雪人。屋外寒气袭人,屋内温暖如春。冬天是庄稼人最清闲的时节,在家家户户的土窑洞里,三五知己,坐在土炕上喝茶聊天话当今,谈今年的收成,议来年计划。把那颗热爱土地的心埋在泥土里,希望在泥土里生根、开花、结果,让多情的土地上永远五谷丰登。







放电影


一坪空地,一方幕布,一部影片,一个夜晚,一片星空,一份陪伴。露天电影场,载着我们的芳华,映着我们的笑语,放出我们的欢乐。“今晚放电影”曾让多少人激动万分,欢呼雀跃。

上世纪乡村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晚上,大多是男人们互相窜门聊天,女人们纳鞋底、缝衣服,孩子们在街上捉迷藏,玩打仗。因此,看电影对村里人来说,犹如过节一样隆重而被渴望。

那时县上电影放映队巡回在各村演出。每当下午放学的时候,同学们就兴高采烈地传播:“今晚放电影了!”

夕阳西下,晚霞的余晖洒满乡村的小路,地里干活的人们得知放电影的消息后,都提前结束农活,赶着牛,扛着农具回来了。有的人干活回来晚了,回到家连饭也顾不上吃,就转身来到放电影场所。

孩子们为了占到好位置,早早从家里搬个长凳子放在荧幕前,也有的搬块石头、砖头、木墩、木板占好位置……

邻村的人们开始成群结队地来了,青年男女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男人们谈论着今年收成的好坏,妇女们议论着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小孩子们大人牵着手,生怕电影散场后找不到。这个时候也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最休闲和开心的一刻。

弯弯地月牙儿挂在树梢,整个村庄沐浴在银色的光辉之中。电影还没有开演银幕前就坐满了黑压压的人群,这时候的电影场上,呼唤声、打闹声、说话声、尖叫声、口哨声,惹得附近的狗也吠个不停,各种声音夹杂在一起此起彼伏,人声鼎沸。放映员倒完片子,开始对着银幕调试放映机的方位与高度,一束白光照在银幕上,这时候人群更加热闹起来,有的人站起来让银幕上出现自己的身影,有的人把手伸起来在银幕上做着各种动作,大家激动着、兴奋着,直到电影音乐响起,人群才渐渐地安静下来。

最令人激动的时刻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那颗鲜艳无比的红色五角星在荧幕上闪闪发光,放射出光芒万丈,每当此时,我们欢呼雀跃,高声呼喊“打仗片!打仗片!”演出才算正式开始。曾记得我看过的影片有《李双双》、《上甘岭》、《地道战》、《地雷战》、《鸡毛信》、《董存瑞》、《英雄儿女》、《小兵张嘎》、《南征北战》、《闪闪的红星》、《我们村的年轻人》等。最受大家欢迎的是《平原游击队》中的游击队长李向阳,我们从小玩打仗都是把人分为两队,一队是游击队李向阳,一队是日本鬼子松井,谁赢了谁当李向阳,谁输了谁当松井。在文化大革命中就只有新闻纪录片和样板戏了。

当月上中天,繁星点点的时候,银幕上出现一个大大的“完”字,人们才依依不舍地散去,背着早已熟睡的孩子,夹着板凳各自回家了,这个时候村子里才算安静下来,村庄被夜色笼罩着,进入了宁静。

然而,村里这样的放电影毕竟很有限,为了看场电影,有时跑几里地到邻村去看。我小时候都是堂叔背我去,上学后和同学们一起去。回来的路上,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大地一片银光,大家还沉浸在电影的剧情中,在热烈讨论剧中的人物中,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

那时的乡村文化生活是比较平乏的,能看场露天电影在农村已是最奢华的文化生活。

乡村的露天电影,曾经带给我们无数的欢乐和期待,留给我们无限的美好回忆。




端午节


端午也叫端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之一。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当他的楚国破亡了,他无比绝望,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楚国人十分悲痛,以后在每年的这一天,就有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来纪念这位诗人。

记忆中儿时的端午节是从早晨开始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讲究太阳未出前,到野外采艾。天刚蒙蒙亮,母亲就把我叫醒,然后带我去野外采艾蒿,出门后已经有好多人了,我和母亲马上投入到采艾蒿的人群中,母亲说艾叶可以辟邪,挂在门上全家人不生病,用艾叶洗身体夏天蚊虫不叮,把艾叶拧成草绳晒干点燃,夏天可以驱蚊虫。采艾回来母亲给我带上五彩线,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栓五色线。

旭日东升,霞光万丈。迎着金色的阳光,赶会的人们成群结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服,兴高采烈地走在通往县城的各条山路上。五月的山野,绿草如茵,山花遍地,迎春花满地金黄,头疼花(狼毒)五彩斑斓。特别是双瓜瓜,在那深蓝色的花朵下结着甜甜的果实。

农历五月初五日是神池一年一度的传统古会暨物资交流大会,它以特有的形式吸引着本地、邻县以及外省的客商来神池做生意。届时,县城道情表演,好戏连台,商贾云集,琳琅满目,物美价廉,热闹非凡。赶会期间,县城的主要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民俗饰物,风味小吃与儿童玩具等,叫卖声此起彼伏。数百家外地客商汇聚一堂,交易的货物包括服装鞋帽、食品、日用品、布料、玩具等。城乡男女成群结队沿街购买,讨价还价,购销两旺,各为喜好,满意而归,尽兴而逛,流连忘返。杂技、马戏、飞车、驯兽、歌舞、戏曲等表演节目深受人们喜爱,吸引的观众不时传来阵阵鼓掌喝彩声。此时,家家户户做凉糕、插艾草、请亲戚、邀朋友欢聚一堂,大街小巷到处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摩肩接踵,川流不息。年轻人吃着香气四溢的小吃,喝着啤酒。小朋友们抢着看西洋景、买气球、骑木马。那年轻的姑娘们围住照相馆留下一张张青春的合影。老人们坐在戏台前,看戏剧,忆往事,谈古论今;听道情,话当今,世事沧桑。整个县城节日气氛格外浓厚,呈现出一派生活美满的景象。

追今扶昔,时光荏苒。现在回想起来,很怀念儿时端午节,更怀念那无忧无虑的童年。




中秋节


时光不知不觉地步入农历八月,此时的故乡,风轻云淡,秋高气爽。蔚蓝的天空中流淌着洁白的云朵,在温煦的阳光下,五彩斑斓,层林尽染;漫山遍野,秋意盎然。金灿灿的田野硕果累累,五谷飘香。春华秋实,百谷满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丰收的喜悦映红了父老乡亲的脸庞。又是一年中秋到,又是一季月圆时。“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山是故乡绿,水是故乡甜;人是故乡亲,情是故乡浓。望着中秋明月,享受家人团聚共度佳节的欢乐,那属于童年美好的时光,那份曾经对中秋月饼的虔诚向往,那清平而快乐的儿时回味由然而生。

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童年时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和过中秋节。快到八月十五时,家家户户都开始忙活起来,准备做月饼了。星期天,我和母亲进城采购白糖、红糖、玫瑰、青红丝、芝麻等月饼原材料。父亲供应的白面平时舍不得吃,过十五一次购回。我们家是三叔当大师傅,每年中秋节三叔早早地在院子里砌一个土灶台,自己制作土炉子,用两个火盖,上面放炭火,下面烧柴火,中间烤月饼。这是个技术活,火候必须掌握好才行,火小了月饼容易夹生,火大了容易烤焦,只有真正达到炉火纯青,烤制的时间把握好,烤制出来的月饼才是色香味俱全,看起来金黄焦脆,闻起来香味四溢,吃起来香酥可口,想起来回味无穷。三叔烤月饼,两位母亲、和帮忙的人捏月饼,那时没有月饼模具,完全手工制作,把和好的面团包上拌好的馅料,在案板上压成扁圆形,用梳头梳子在四周压成花纹,用葫芦把子在中间印个红色的花型,一个漂亮的月饼就做成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家家户户烤制不了多少月饼,往往是我们家架起了土炉子,左邻右舍都来烤月饼。我们兄妹和邻居小伙伴围住土炉子,每家的月饼烤出来先给我们尝一尝,开始大家你争我抢,到后来吃的一口也不能吃了。虽然时过境迁,现在的月饼种类越来越齐全,品种越来越丰富,味道也越来越多样。但是,现在的月饼再也尝不出曾经的美味。

中秋夜,月亮已经高高地悬挂在空中,深蓝色的天空中满天的星星在对我们眨眼睛,月亮又大又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母亲在院子里放一个四方小桌,把月饼、西瓜、果子、梨、葡萄摆在盘子里,把盘子放到小桌上供奉月神。供完月神后,我们一家四口分享月饼和水果,父母亲尝一尝就舍不得吃了,奶奶吃一块月饼和几颗葡萄,我是大饱口福,直到吃的什么也不想吃了才结束。吃完月饼我就和兄弟姊妹一起听奶妈给讲故事,“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八月十五送月饼杀鞑子传说”等等。每年听这几个老掉牙的故事,但年年听的津津有味。我们边听故事边望着月亮,仿佛真的看到吴刚在伐树,玉兔在捣药。不知不觉夜已深,弟弟妹妹们有的已睡着了,乡村回归静谧,月亮静静地把银白色的光辉洒向院中。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童年已逝,往事已随风远去,我再也感受不到月圆之美,温馨之夜。但儿时的中秋节却让我拥有美好的回忆,永远刻在记忆的最深处。




腊八节


流水的光阴迅步如飞,腊八节带着风雪和故事来到我们身边。千古流传的腊八节,远源流淌着古老而文明的传说。

腊八节是古代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后来东汉佛教传入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儿时的腊月是迷人的,一进腊月就盼过腊八,每到“腊八节”打腊八人,吃腊八粥。那高大的雪人,香甜的红粥,浓浓的亲情,屡屡的温馨是多么让人难以忘怀啊!小时候的天特别冷,雪特别厚,到处是雪白如银,瑞雪兆丰年的景象。堂哥带我和堂弟用小平车打“腊八人”,我们兄弟三人找一处厚厚的积雪,用铁锹铲一块两米长、一米宽、一尺厚的大雪块,小心地抬到小平车上,拉回家中放到厕所的粪堆上,哥哥用菜刀削出雪人的头和身,我和弟弟用炭给雪人安装了眼睛,用青石安装了鼻子,用瓦片安装了耳朵。如遇下雪,我们兄弟三人就把院子里的雪堆个大雪人。

第二天早晨,母亲天不亮就起床了,把做腊八粥的红汤浇在雪人头上,给雪人带顶红红的腊八帽。在阴冷的寒冬里,暗淡的煤油灯下,开始做“腊八粥”。“腊八粥”是用红豆、黑豆、大豆、豌豆、高粱、小米、黄米、江米八种粮食和红枣做成。头一天晚上,要把洗好的食材泡好,第二天把各种食材放入锅里,先用大火煮,再用小火慢慢熬,母亲不时地掀开锅盖,拿起锅铲翻搅。那跳跃的炭火映红了她彤红的脸庞,热腾腾的蒸汽缭绕在她的左右。天刚亮,腊八粥的香气已经弥漫在整个窑洞里。每年的腊八节我都是在睡梦中被母亲叫醒,一家四口温馨地吃“腊八粥”,每当我手捧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看着碗里各色豆子,红色枣子,阵阵美味粥香沁人心脾,心里暖暖的,有种说不出的畅快,那滋味在我嘴边流淌,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时光在记忆中潺潺流过,记忆中的腊八粥是那么地让人回味和想念。其实,腊八节除了一碗美味的腊八粥之外,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怀念。那母子之情,血脉深亲就好像这碗腊八粥的浓和甜。儿时那碗融合着爱与祝福的腊八粥,既是对母亲的一种回忆,又是对母亲的一种思念,更是一种对未来美好的期盼。



过年


过完“腊八节”,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货了。推米、磨面、买布、缝衣等。到腊月二十三年味越来越重了,过完小年后,家家户户开始摊折饼、蒸启窝窝、馍馍、包子、炸油糕、油食子、煮肉。做完食品开始大扫除,刷家、泥灶、泥炕、擦玻璃。把家务活做完后,我和母亲就到城里采购年货,年画、红纸、白麻纸、窗花、鞭炮、烟、酒、糖、油、盐、醋、酱等。中午在姑姑家吃完饭后,我和母亲就大包小包地背着往回走,每次走时姑姑还要给带个茴子白。迎着落日的余晖,头顶呼呼的西北风,脚踏皑皑白雪,母亲在前我在后,十里山路我们娘儿俩走走停停,需要两三个小时,到了家里,已是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了。

腊月二十八,已是过年的新气象了,祭祖、糊窗子、贴窗花、写春联。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三十,家家户户打扫院子、贴春联、挂灯笼、挂年画。小伙伴们穿上新衣服,手拿小鞭炮,你追我赶,嬉戏打闹。天空中不时响起鞭炮声,人人笑容满面,喜气洋洋,整个村庄沉浸在过年的欢乐祥和气氛中。中午吃“擀豆面”,寓意“长命百岁”。下午,垒旺火,大多数人家是炭旺火,少数人家是柴旺火。

除夕夜,晚上给灶王爷上了香,敬了表,磕了头,响了炮,送了“灶王爷”。煮猪头、猪蹄,做压花肉和皮冻。一家人围在炕上,边包饺子,边讲故事,猜谜语,欢声笑语,祥和温馨。除夕夜,家家灯火通明,户户红灯高挂。小伙伴们从北到南,挨家挨户去拜年。每到一家众人齐喊:“叔叔、阿姨过年好!”长辈们笑容满面,给我们每人往口袋里装一把糖、花生、瓜子。拜完年就开始接神了,发旺火,放鞭炮。此时,整个村庄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家家户户的旺火把院子里照的通明,天空中烟雾缭绕,弥漫着浓重的火药味。“起火”好似一枚枚火箭划破夜幕飞向天空,“满天星”犹如一场场流星雨洒向大地,“彩明珠”仿佛金鱼把一颗颗珍珠吐向人间,“大地开花”好像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鲜花开满大地。孩子们欢天喜地,大人们笑容满面。心中祈盼着接位好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完神,每人两个花馍,用竹筷窜上在旺火上烤花馍。烤完花馍,开始吃年夜饭,我和兄弟姊妹抢“福饺子”(把硬币包到饺子里,谁吃上谁有福)。吃完年夜饭,我和兄弟们玩扑克牌,输赢一枚小鞭炮,一直玩到天明。当曙光初照,新年的太阳还未升起时,我们兄弟和小伙伴们争前抢后地到各家各户的院子里捡小鞭炮,每捡到一枚未燃的小鞭炮,大家欢呼雀跃,高兴异常。




秧歌队


我们村的传统“硬架子秧歌”(当地叫踢鼓子)在方圆几十里是很有名的。

初八起秧歌。上午秧歌队给各家各户拜年,每进一户人家,在院子里边踢边唱:“一进大门四面宽,两面都把骡马栓。”“这户人家不一般,辈辈下来做大官。”“走了一家又一家,家家都是好人家。”唱罢给主家拜年、放鞭炮。主家开始招待秧歌队,在院子里摆一张小方桌,放茶水、瓜子、花生、糖果、香烟。下午,在生产队的场面“踢鼓子”,全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扶老携幼,都去看秧歌。晚上,家家户户在院门外垒旺火,秧歌队从大队部出发,从北到南,手拿灯笼,边走边唱,名曰“查旺火”。每到各家门前,主家放鞭炮,秧歌队唱歌,那堆堆旺火,散布在沟道两旁,秧歌队的灯笼犹如一条火龙。此时,爆竹声声,花灯盏盏,锣鼓喧天,歌声嘹亮。整个村庄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

每年正月初八,表兄梁发旺准时来看望我奶奶,放下食品就去秧歌队擂鼓。表兄的鼓擂的威武雄壮,震天动地。高亢时,鼓声山呼海啸,飞瀑击石,声势雄猛,催人奋进;低缓时,鼓声像潺潺流水,跳石越涧,余音绕耳,令人陶醉。观众如醉如痴,惊叹不已,不时迎来阵阵掌声。

初九哄秧歌。邻村九姑、马连塔、前窑子、井儿上、山后、阳明沟、柴家墕、水沟、辛窑墕等爱红火的村民也赶车骑驴前来观看,人欢马叫,场面蔚为壮观。络毛,孙猴子扮相,机警灵巧,活蹦乱跳。穿一身黄色花袍,背两串骡马串铃,手拿牛尾巴,跑前跑后,指挥队伍。头队鼓子,老生扮相,器宇轩昂。红脸白发白胡彩,黄衣红水裤。踢的刚健有力,一炮黄尘。二队鼓子,须生扮相,彪悍勇猛。黑脸黑胡黑包头,黑衣红水裤,紧跟其后,杀气腾腾。拉花的,小旦扮相,头扎鲜花,身穿彩衣,手拿两把扇子,杨柳细腰,阿娜多姿。风公子,戴公子帽,穿蓝布袍,手拿扇子,边走边摇。老娘娘,老旦扮相,戴顶老太太六棱帽,身穿蓝袍子,耳挂两个红辣椒,手拿一把扫炕笤笤。老汉汉老生扮相,头戴毡帽,白胡彩,身穿黑袍子,手拿拐杖。老俩口踏着鼓点,前仰后合,颤颤巍巍,不时还和观众出个洋相。其他演员各有扮相。每踢完一场,秧歌队休息,村民爱好唱歌的自由进场唱,有山曲、民歌、二人台、流行歌曲、道情、北路梆子、晋剧等。唱的最好的是我们村的吕二仁,从小放羊,在大山里练就了一副好嗓子,在山里放羊,他在前面边走边唱,羊在后面跟着歌声走。到了山坡上,他坐在地上唱歌,羊围着他边听歌边吃草。他的歌声高亢激昂,委婉动听,可比当今民歌手石占明。其次是九姑村父亲的老战友吉善,声音洪亮,铿锵有力,革命军歌唱了一首又一首,观众齐声叫好。

下午,各家各户要给秧歌队送饭菜,名曰“送下餐”。有油煎土豆、油煎豆腐、粉条、茴子白、烧猪肉。包子、馍馍、油糕、油食。每当各家主妇来送饭菜时,秧歌队要“接下餐”,双方“拜三拜”。

晚上,在庙院里的戏台演小戏。有《孟良、焦赞观灯》、《苏武牧羊》、《打刀》、《挂红灯》、《楞小在打碗灌》等,台上演员演得认真,台下观众看得热闹。

初十码秧歌,秧歌队继续演出。晚上,在大队部会餐,吃各家各户送得饭菜。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又是一年元宵节,儿时对元宵节的记忆挥之不去,记忆中的元宵节是那么地热闹,那么地使人向往,那么地使人流连忘返。

元宵节是十分热闹的节日,“去年元宵夜,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每年的元宵节是在县城过的,元宵节当天,晨曦初现,我和母亲吃罢早饭,迎着初生的太阳,沐浴着金色的霞光,走在进城山路上。

县城的各条主要街道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到处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远远地望见各机关的秧歌队伍过来了,公安局警车开道,执勤人员维护秩序。打头的是县委、县政府的彩旗队,紧跟其后的是锣鼓队,彩旗飘飘,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在震天动地的锣鼓声中,四只金毛狮子踏着鼓点向人群中走来,在耍狮子人的引导下,忽而仰头,忽而跳跃,有时温文尔雅,形态可掬。有时虎视眈眈,矫健迅猛。有时打滚起舞,活蹦乱跳。忽然,一条巨龙在人们眼前腾空而出,十几个威武健壮的汉子头蒙红巾,身穿黄马甲,手执长杆奔跑着,金龙上下翻飞,左右腾舞。高跷队紧随其后,孙悟空引路,猪八戒、唐僧、沙僧师徒上场。还有“八仙”,“刘、关、张”,张飞穿着戏服,涂着大花脸,瞪着眼睛,气势汹汹地向人群中走来,吓的人们直往后退。记忆中的大头娃娃,千姿百态,笑容可掬,不时地向观众连连招手拜年。还有张果老倒骑驴,猪八戒背媳妇。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对老夫妻,老汉汉手拿一杆三尺长的旱烟袋,老娘娘手拿一把扫炕笤笤,踏着鼓点,紧一步,慢一步,前一步,后一步,走一步,扭一步,左右摇摆,作姿作态。走旱船的过来了,只见一位位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姑娘,架着一只只围着红金丝绒布的船,船边紧随一位老船夫,头戴斗笠,三尺白须,表情严肃,目视前方,随船划桨,动作夸张。小船时而轻柔摆动,就像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微风荡漾;时而上下起伏,就像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乘风破浪。旱船队过去是秧歌队,穿红着绿的姑娘,年轻帅气的小伙,敲着锣,打着鼓,扭动腰肢,欢快动人地走过去。紧跟秧歌队的是学校的腰鼓队,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服装,号声嘹亮,鼓声咚咚;载歌载舞,活泼可爱。县级机关表演完后,是各乡村的秧歌队,主要有北山的“硬架子秧歌”和平川的“软架子秧歌”。

天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地上彩灯相互辉映。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各个机关的门前燃起堆堆旺火,红灯高挂,灯光闪烁。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金鱼灯、八角灯等,造型各异,流光溢彩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九点钟开始燃放烟花,一声接着一声的礼炮,一个连着一个的烟花,犹如火箭一样升向天空,绽放出美丽的花瓣和色彩,仿佛流星雨一般降落在人间,璀璨了整个夜空,连月亮都失去了往日的清晖,夜幕下传来人们阵阵的欢呼声。

“火树银花不夜天”,放完了礼花开始点火,有三层楼房高的架子上,顿时鞭炮齐鸣,震耳欲聋;各种烟花,飞向天空。最后是烟花瀑布,几十米宽的烟花犹如黄色的瀑布,飞流直下,绚丽多彩。



阅读原文阅读
853



赞3

在看26
















写下你的留言



精选留言
  • 郝守华

    18




    谢谢老乡们关注!

  • 东方(友仁)

    6




    写的太好了,完全是当年的景象再现,很感人。看了你的作品,不由得使我想起我童年在家乡的记忆,虽然当年不如今天这样富裕,但那颗无邪的童心是那样的快乐幸福。我们村离你们村不远,传统文化完全一样,很值得怀念。

  • Ann

    5




    美好的回忆,马上过年了,都没年味了,以前特别期待过节,有好吃的,有新衣服

  • 郝守华

    4




    谢谢老乡们点评!

  • 吉祥如意

    4




    写的真实在,就像回到童年,这几天就到供销社卖一百响小鞭炮,刻个木头手枪,过去真有年味,

  • 抽烟请举手

    3




    写的太好了

  • 甜菜

    1




    勾起了家乡回忆。


返回列表